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
简 介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Beij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lub)是以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Beijing Academ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为主体从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智库,集产学研为一体,致力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生态文明理念的推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立于1997年5月,总部设在北京中关村。
创建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把中国人民大学申报的“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为96AZX022,课题组组长为刘宗超,核心成员为刘粤生、张天平、张孝德、贾卫列),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课题组,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
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刘宗超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的出版发行,基本完成了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甦家)的诞生。
2000年,由课题组承担的后续课题《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由改革出版社出版发行,把生态文明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01年11月,“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课题顺利结项,2002年国家有关机构批准设立“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2003年“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正式挂牌运营,成为“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实体机构。
宗 旨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宗旨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系统研究,反思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提出应该确立一种新的生存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从而构建人类未来发展的全新模式。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是继罗马俱乐部、布达佩斯俱乐部后第三个真正意义上从人类发展的战略高度思考全人类未来发展模式的学术团体,它的成立从机构建制、专家队伍、理论研究、政策研究、上书建言、国内外宣传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多年来在一系列实践模式上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切实发挥出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代表性著作
1.《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阐述了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产生的根源,以理论与实践融合指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走向,奠定了当代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主要包括7章内容:①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与发展;②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自组织;③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范型;④科技进步的价值取向与生态危机的根源;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建构;⑥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⑦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2000年1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阐述了全球生态文明观视野下的全球资源共享问题,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紧缺,探讨全球化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配置。主要包括9章内容:①全球资源共享的生态文明观;②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源概念;③效率、公平与资本;④现行范式下的资源配置;⑤信息时代的资源配置;⑥现代高科技和知识经济下的资源共享;⑦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资源共享规范;⑧中国自然资源的生态位;⑨全球必争的三大类自然资源。
3.《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2010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把中国生态文明学派20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化,初步建立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体系的框架内,对生态文明的背景、基础、实现的手段和内容等进行了全面阐述,诠释了生态文明观的内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独特见解。主要内容包括三篇14章:上篇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文明的演替、生态危机的根源、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事故、从“无限制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中篇为“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与信息增殖、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确立、生态文明观下的价值观);下篇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现代化和新能源革命与生态安全、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中国环保战略的转变与法律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公民环境权利与公众参与、培养环境友好型公民;结语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和谐世界的意义”。
标 识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标识是“甦”,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也称为“甦家”。
“甦”(英文译名SU)是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俱乐部潜心琢磨出的“图腾”。“甦”是“苏”的异体字,经过了“蘇”繁体的演变,现在来讲只有在表示“苏醒”之义时写作“甦”。《汉书·路温舒传》曾有言“死者不可复甦”。“甦”取死而复活、苏醒之意。作为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标识,也是其成员的人生理想,“甦”字承载着致力于生态文明研究与推广人的夙愿。
甦是甦家和甦学的简称。甦家是发源于中国的一个学术流派,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全称为“中国生态文明学派”。
甦是甦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甦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最高境界、人类道德与伦理的最高境界、当代进步与未来发展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伦理底线。全球生态文明观是甦家的哲学体系。儒、释、道、甦构成了一种普世信仰,甦家应始终成为与儒、释、道互补的历史进步力量。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释家提倡现世与来世之间的“和谐”,甦家追求空间和时间的“和谐统一”。
甦是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表征,甦是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高尚与粗俗的分水岭。
甦家以人类与自然和谐永续为宗旨,以实现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期盼人类未来能跨过天文地质周期性出现的大冰期而永远繁茂。
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应始终秉承“天地一体,万物同源”、“生态文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摒弃千古争战“小我大”的恶习,保持心态、生态相宜,营造全球和谐、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厚德载物,惠及子孙,衍渡冰河,生生不息。
甦家主张人类社会应是生态文明社会,人应是生态人,居应是生态居,生活应是生态生活,产业应是生态产业,经济应是生态经济,环境应是天地和谐、生克平衡的秀丽生境。甦家的理想是人类永续、自然万物永生、人类与自然万物永存!
活 动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以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为依托从事学术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不定期和和世界著名智库、各级政府相关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关团体和企业举办学术研讨会,探讨生态文明的理论问题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发表学术论文,出版相关专著。
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生态产业技术实验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实施“管理—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7个环节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有规划的连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低耗高效”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并将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和模式应用于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其是将生态文明观念与环境友好型高新实用技术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
近10多年来,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从事了许多实际工作,例如:①以生态型肥料的研发、推广带动生态产业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种“提高作物根际的微生态适宜度的方法”,它既是技术,也是一种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正常循环的生态哲学。俱乐部卓有成效地完成了生态源有机生态肥与优质农、林产品生产的技术对接,研究了一整套利用各类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污泥、造纸工业的废弃物以及所有各类有机质废弃物等生产有机生态肥的技术,基于该技术,数家企业完成了企业标准和国家新肥料登记,形成了专有技术,在该技术支持下,已在全国发展了河南漯河、浙江、河北青县、湖南岳阳、湖南桂东、山东菏泽、吉林柳河﹑湖北荆门等十几家生产工厂,并取得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发的2005年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证书。尤其是为我国著名的造纸上市企业“银鸽集团”研究开发了利用造纸废渣生产年产10万吨高效优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无论是肥料生产工艺和肥料的性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解决造纸企业的污染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对湖北荆门的生活污泥采用生物菌发酵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②利用生态肥技术于2004年初在福建武夷山、建瓯等地的1.3万亩茶树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茶叶的柔韧度、口感、浸出物、香味均可与数量有限的武夷岩茶相媲美,大大地改善了武夷岩茶的品质,提升了武夷岩茶的品位和档次,由此解决了困扰当地茶农和茶商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试验的成功,为武夷岩茶的规模化开发提供了思路,也为地方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③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在广东惠州还用于荔枝、龙眼、桉树、柚木等经济林及珍贵树种的种植和示范,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④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模式,建立南北过渡带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出建立以蛋白质为纲的混合型耕作制度,创新我国南北过渡带生态型畜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选定了湖南加华牛业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创新了生态型循环经济模式。设计并进行跟踪调研指导,创立了符合我国过渡带丘陵山地资源环境状况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并按照生态学原理,对粪便和养殖屠宰废水进行处理后作为牧草灌溉用水,对牛粪等固体废弃物进行了好氧发酵处理,生产出了有机生态肥,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该模式带动了整个湖南省畜牧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拉动了湘西山区甚至相邻的贵州铜仁地区的养牛业,为贫穷山区农民致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子。为此,俱乐部的专家们曾3次跨过崇山峻岭赴湘西贫困山区向农民传授畜牧业新技术。2003年7月,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回良玉考察了“湖南加华牛业”,肯定了“湖南模式”,随后,2003年10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也视察了“湖南加华牛业”,对加华牛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给予了肯定。⑤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与著名菌草专家林占熺教授合作,探索推广以草代木的菌业生产模式。以草为本、发展菌业、探索可持续替代技术。目前,广东省惠州龙园实业公司东江上游的种植基地利用皇竹草规模化培育灵芝获得成功,成为无农药残留的高品质药材。这种以草代木项目不仅在南方地区,而且在中国北部的吉林省前郭县,西部的新疆阿勒泰、阿克苏等,黄土高原、西北荒漠化地区及赤道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不同地区示范生产均已获得成功,均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⑥探索我国热带、亚热带以柚木替代桉树的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具体规划和技术支持下,广东惠州龙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江上游的惠州市开发建立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基地1.8万亩,探索用柚木替代桉树的示范模式,研究出了耐寒速生且能提高品质的人工生态环境营造技术和专用肥料,可使原产地在东南亚地区的柚木生长线北移,还可使成材期缩短为6~8年。此外,柚木当年成荫,较大的叶面减少了暴雨对地面土壤砸溅,起到了防治表土流失的作用,尤其对于新定植的柚木林与桉树相比,对土壤的保护作用特别显著。每到冬天,大量的柚木叶片和少量剪枝,散落树下,腐烂成肥,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更特别的是只需两年时间的土壤改造,便可将赤红壤中的酸性土壤改良为中性土壤。由此证明,柚木与其生态环境可共建良性循环过程,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⑦建立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速生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中国南方柚木种植模式虽然好,但对于南北过渡带,由于还有一段时间有霜冻期,难以成活;中国北方的杨树、桐树等速生林也因为湿热高温难以成活。直到目前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区的速生林没有特别适合的品种,南方数省的北部地区低坡山地往往都种植着经济价值不高的杉木、松柏树或生长周期长没有经济效益的阔叶林,有些甚至只生长着杂乱的低矮灌木丛。经过3年的探索,利用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研发的生态肥,在福建省建阳市将口镇,种植1500亩各类用材林(桉树、湿地松、马尾松、南酸枣、红毛榉等),1年郁闭、2年成林、3~5年成材,与不施肥相比树高增加3倍、木材积累量增加5~12倍。福建省农业局和林业局都感到成就惊人。如果该技术能得到全面推广,将能极大地推动中国的林业发展。⑧用生态文明观指导规划,建立生态产业基地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促进中国西部山区的新农村建设。2003年起,为成都市广地绿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邑县金洞子的西岭洞天生态经济园区进行有机食品循环经济规划,在对生态资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宏观发展思路和具体项目建议。为了将西岭洞天生态经济园区建成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基地,为西部生态农业开发以及生态旅游创立新模式,俱乐部组合了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优新品种,农林牧渔、加工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产业链和生态食品供应基地,以满足市场对生态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尤其引进和应用了生态菌草规模化种植和食用菌深加工技术,为中国中西部山区找到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的模式。在运作模式上,成都广地公司租赁了大邑县金洞子周围几个村的荒山荒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优良品种,将农村原有的村社生产队结构与生产责任相结合,把单个的农民变成公司成员,即明确责任又相对产权独立,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土地回报率、资本收益率、科技贡献率。在短短的几年内使加盟的各村道路畅通,人均收入增加,使贫困村变成中等发达的村庄,这为中国相对落后地区的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⑨倡导进行中国首家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1997年,在广西扶绥县上兼村进行全国首家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与扶绥县计划局合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在乡村建设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可持续发展规划办和上兼村青年突击队,制订了该村的15年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先后设计了村标、村歌,建设了村级生态公园,对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打井修路、抗旱保收。该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焦点访谈”以及广西电视台新闻中报道。
名 言
——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信息网络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为生态文明提供了资源最优化配置手段,生态价值将成为社会的导向。生态技术迅速发展,生态产业将比信息产业更能深刻地引发经济革命。在工业文明时代落后于西方的中国,将选择一条生态强国之路,屹立在生态文明的东方!
——在人类处于历史转折的伟大时刻,我们必须重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伦理和哲学的基础,确立新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也只有这样的创造才能将人类推向文明进步的更高阶段。
——英国人把人类带进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信息文明,中国人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
主要观点
——自然规律支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除地球生物圈外,现代天文学直到目前为止,在太阳系和银河系还没有找到能支持生命系统的生物圈。地球生物的发展是受大冰期限制的,在不同的大冰期之间存在着允许生物发展进化的生态期。
——人类正处于白垩纪大冰期之后的生态期,由于人类是以智能参与地球生物圈建造的,其作用千百万倍地超过了非智能生物的参与强度,如果不加限制,则可千百万倍地缩短这一轮生态期,进而人类会有可能迅速进入生物集群灭绝阶段。建立全球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类的生存不仅要持续到这轮生态期末,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如何超越下一个大冰期,避免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的集群灭绝。人类只有更自觉地提高生态文明程度,强化生态意识及生态伦理,才能利用生态期发展自身,完成对大冰期的最终超越。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鉴别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才能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在促进物质增殖的同时,更加注重促进信息增殖,遵照宇宙生态期的规律,建立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模式。从终极意义上说,凡是有利于人类跨越大冰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理念、金融体系、制度建设、国家机器、世界组织等就是文明的、进步的,反之就是愚昧的、落后的,这一理论为地球人的一切制定了一个终极判据。
——我们必须更深入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类生存环境的联系,必须强调生态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明确生态文明观的框架结构、内涵及外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为人类重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提供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建立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方式,它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就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人类未来文明的第一个表现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范型和未来文明的第一形态,它把人类带出了“蒙昧时代”而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一个结构复杂、秩序优良的社会制度将在全球建立;二是社会进步的新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三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也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全球生态文明观的确立。
——生态文明观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工自然物之间的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在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人类取得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观、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的理念和发展观,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从现代科技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生态文明观以生态伦理为价值取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以当代人类为中心的发展调整到以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发展上来,从根本上确保当代人类的发展及其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权利。
——生态文明观强调地球(甚至包括整个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是一种包含四层含义的新的发展观:一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天然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必将损害人类本身。生态危机自古有之,在农业文明时期,这种危机产生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湮灭了历史上曾经辉煌一度的几大古代文明,但就其影响总体上说还是区域性和小时空的,因此即使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观点也引不起主流社会的足够重视。工业化运动以来,人类的生态意识还未作出适应性调整,区域性的生态灾难就已经酿成,进而发展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只有重新定义生产力的内涵,重建生态意识,普及生态伦理,建立和谐的“自然—人—经济”复合系统,才能化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一方面会造成人类社会本身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这种畸形效应会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其他关系上。最典型的是工业化时代对资源的占有和污染的转移,由于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得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输出污染,造成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环境污染,这种污染通过全球性循环反过来又影响发达国家的环境。这也是生态文化被颠覆而危及人类自身在当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只有重建全球生态文化,才能给科学技术重新定向,才能发展生态化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三是正确处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各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就是这种动态的平衡产生的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人类忽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他们间的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能否延续下去就会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四是正确处理人与人工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人工自然物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的各种物品。工业文明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反过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把工业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处理与科学技术及其产品的关系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现代生物技术、核能等发展与利用将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人类不能正确地利用,那么这些现代科学技术会危害到人类本身。上述方面是相互联系、辩正统一的。
——追溯人类走过的历程,地球从生态地球走向生态文明地球是人类必然的选择。人类在采猎阶段依靠自然而生存;在农业文明阶段通过种植作物和驯化动物而生存;在工业文明阶段通过创造新机械、新能源、新材料而生存;在生态文明阶段,由于地球形成了地球村,必须在全球意义上重新利用生态科技和信息技术开发出最有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进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机械进行生态文明意义上回归,使整个人类在地球的怀抱中成为生态文明的新人类。因此,目前这种全球政治的分国境治理、各行其是而不顾全球生态的政治模式必须改变。历史上,区域的分割、交通的不便、通讯的落后、边境的阻隔,形成了人类的不同生活和生态类型,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文化,有的有利于人和自然协调,有的不利于人和自然协调,生态文明的生态文化必须消除这种多样性,使之统一于全球生态文明的范型之中,形成全球一元化的生态文化。基于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唯一性、地球资源有限性、地球生物的生克关联性、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性等绝对约束下的一元化生态文化构建全球生态文明政治模式才能确保人类与地球协调。当然,这种政治模式的形成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目前,大国主宰、富国提供经费的联合国只是皮肉分离的一件世界“披风”,一旦遇到狂风暴雨将随风飘摇,根本无法保证世界的冷暖。只有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真正凝聚成具有全球管理能力的地球政府,形成全球生态一体化管理模式,而非现今异地污染的经济一体化。届时,区域被打破、国家将消亡,将形成生态文明的全球政治新体制,一切服从于生态,一切服从于地球,人类将从工业文明的必然王国走向生态文明的自由王国。当然,这一天到来之前,过渡时期的国家生态管理是必须的。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担忧,我们不希望重蹈恐龙灭绝的悲剧,究竟还有多少时日允许我们人类完成转型呢?我们衷心盼望全球生态一体化的早日到来。
——“地球脑”以巨大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及时、迅速、有效地把握全球生物圈的各种信息,尤其是把握全球“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种信息,只有这种全方位的信息把握,才能使全球生态文明维持下去。需要对自然环境运行规律进行更本质的把握,辨识自然环境的种种征兆和反应并作出资源报警、生物圈报警、经济环境危机报警和人口报警等,以免遭受工业文明负面作用的摧残。没有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是不可能实现的,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是脱胎于工业文明孪生兄弟。从互联网到互感网的信息范型转变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
——可持续发展面临四大悖论:一是“国家赶超战略与全球资源紧缺的悖论”。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赶超发达国家战略”往往忘记了地球的资源有限性,而且技术之上掩盖了以贸易和金融等手段对现有资源的持续掠夺,“马太效应”正在继续拉大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如果国家赶超战略继续盛行,全球可持续发展只能化为泡影。二是“‘可持续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悖论。生存是在极少消耗资源的前提下延长存活时间,发展是在以资源为动力的前提下对昨天的超越,人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依赖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而存在,如果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分解”过程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将引起物种消失,人类也会有消亡的危险。三是“全球意志与国家意志‘类生存’与‘国生存’的悖论”当前,国家意志张扬、超级大国强权意志盛行,少数国家意志的随机性令地球公民迷茫,导致目前后现代主义盛行。在地球上“类生存”受到挑战,尚有亿万人口食不裹腹的情况下,每年仍然发生天文数字的军费支出,这与可持续发展格格不入。在“国生存”占绝对态势的情况下,已失去了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球上还会处于“国家意志”的纷争之中,市场经济掩盖了人类生存的生态价值,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正一步步把人类引向迷茫。四是“人类终极文明与阶段愚昧的悖论”。文明是人类远离愚昧的程度,愚昧是距离文明的远近。随着文明的不断升级,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物种多样性的消失,人类会不会紧随其后而消失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文明异化了人类,在走过了漫长的进化征途后,异化的圆圈似乎使人类又走进了愚昧。城市化建立高楼大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石油提高了人类的速度,但却带来了不断的中东之战;化肥农药提高了产量,有毒物质却进入了人类的血液;化学药品的滥用,降低了人类的繁衍能力。人类做到其他物种无法做到的伤害,愚昧者自取灭亡倒成了文明人类的不断实践。文明需要重新定义,价值需要重新选择,社会需要重新构建,这就是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层次和活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从不同层面来考察,国际层面需要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倡导国际合作与全球伙伴关系,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沟通和协调;政府层面主要是管理区域生态环境,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企业层面是严格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公众层面主要是践行低碳生活,实现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地球气候的变化,从短期看,太阳活动是气候的变化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与积融雪速率的关系影响着气候的变化,而人类在冰盖消融和冰雪融化问题上是能有所作为的;从一个较长时期看,主要是受地球所处的大生态期决定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构不成一个主要因素。
——土壤是文明的基础,更是农业的基础。优良安全的农产品只能来自清洁干净的土壤和水源,过量施用化肥是土壤和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只有大量施用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阿拉伯之春”、“欧洲债务危机”、“占领华尔街”、“温州借贷风波”尽管出现在不同国家,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发生在不同领域和时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实质是相同的——文明转折中的困惑,如果适应了文明转折的大趋势,人类能安然渡过危机,反之则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困境,只有确立新的生存意识与发展意识的生态文明观,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学术成果
[1]湿土冻结及其测定[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3).
[2]论积雪的系统研究[J].干旱区地理,1986(4).
[3]A.G.Wilson 学术思想评介[J].干旱区地理,1987(1).
[4]积雪物理概论[J].物理,1987(4).
[5]地震形成的一元数机制[J].潜科学杂志,1987(6).
[6]刘绍光及其一元数理论[J].大自然探索,1988(2).
[7]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的若干特征[J].干旱区地理,1988(2).
[8]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并存于同一时序上的两种社会形态[J].丽水师专学报,1988(2).
[9]自然地理系统及其熵变[J].自然杂志,1988(6).
[10]生态系统的熵及其演化[M]//熵与交叉科学.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93-96.
[11]广义生态环境演替的改进模型[J].干旱区地理.1989(2).
[12]宏观螺旋全息律探索[J].大自然探索,1989(3).
[13]地球表层学进展[J].理论之声,1989(3).
[14]中国天山西部山地积雪辐射平衡研究[J].干旱区地理,1989(4).
[15]IGBP与全球变化问题[J].自然杂志,1989(9).
[16]承载土的冻结点及其测定[J].科学通报,1989(19).
[17]地球表层的自组织[M]//第三届天地生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8]生态热力学基础[M]//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09-117.
[19]生态协同学基础[M]//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8-126.
[20]非线性生态系统分析[M]//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61-272.
[21]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问题[M]//现代生态学透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316-322.
[22]冻土系统演化的热力学分析[J].干旱区地理,1991(3).
[23]太阳辐射对积雪温度场影响的一维解[J].科学通报,1991(3).
[24]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1991(6).
[25]中国西部天山季节性积雪的能量平衡研究和融雪速率模拟[J].科学通报,1992(4).
[26]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经济[M].香港:未来中国出版社,1992.
[27]熵理论在地球表层研究中的困境//熵理论的一场大辩论——全国第三次熵与交叉科学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科技术出版社,1993:181-189.
[28]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态文明观[J].自然杂志,1993(11-12).
[29]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
[30]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大自然探索.1995(1).
[31]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罗浮山生态规划实践[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2).
[32]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J].大自然探索,1995(3).
[33]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观[M]//现代科学技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90-218.
[34]县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5]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大自然探索,1996(3).
[36]论中国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世界经济评论,1996(6).
[37]加强效益农业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N].科技日报,1996-05-20.
[38]星际生态文明的演变[J].飞碟探索,1997(1).
[39]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0]社会进步的信息增殖进化论[J].大自然探索,1998(1).
[41]可持续发展[M]//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33-459.
[42]信息增殖进化论[M]//信息革命在中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4-60.
[43]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哲学基础的重建[M]//北大学子畅述跨世纪中国经济.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55-393.
[44]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5]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益农业[M].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
[46]入世后中国农业亟待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J].科技导报,2000(6).
[47]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N].经济消息报,2001-01-04.
[48]生态产业——21 世纪的主导产业[N].县市乡镇长周刊,2001-04-03.
[49]中国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探索[J].科技导报,2001(4).
[50]中国农业的出路[J].科学中国人,2001(6).
[51]生态文明——21世纪人类的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2-08-10.
[52]加入WTO后中国农业“新四化”道路探索[J].科技导报,2002(12).
[53]我国农业“新四化”道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6).
[54]世界粮食形势及中国的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
[55]西部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6]关于林草牧三位一体《湖南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中的探索[J].中国林业,2004(9B).
[57]建瓯竹业调查启示录[J].中国林业,2004(11A).
[58]面向东盟走农业“新四化”之路,提高广西的农业竞争力[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专刊,2004(5).
[59]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J].中直党建,2005.
[60]论草业在现代生态农业中的基础地位[J].中国林业,2005(19).
[61]全球生态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J].国际生态与安全,2006(10).
[62]生态农业的新科技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04-10(3).
[63]清洁发展机制下的中国产业发展战略[N].中国财经报,2008-11-11.
[64]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J].环境保护,2008(12A):71-73.
[65]生态文明的由来[J].环境保护,2009(7A):75.
[66]论大生态期理论对生态文明及地球生物进化的终极意义[J].环境教育,2009(10):5-7.
[67]浅议生态文明的外延与内涵[J].绿色视野,2010(2).
[68]生态文明观:理念与转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69]打造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J].神州,2011(8中):70-75.
[70]中国面临的主要区域性生态安全问题[J].神州,2011(9中):24-25.
[7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J].神州,2012(3中):50-53.
[72]时代呼唤第二次启蒙——生态启蒙与文明转折中思维方式的革命[J].神州,2012(3中):62-67.
[73]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J].神州,2012(5中).
[74]Snowmelt amony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China[J].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1).
[75]Freezing and thaw Point of wet clay and determination[J].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1(2).
[76]Energy blance of snowcove and simulation of snowmelt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J].Annal of Glaciology,1992(16).
[77]Temperature regime studies and mathamatical calculations for dry snow covers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J].Annal of Glaciology,1992(16).
[78]Snowmelt study in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of China[J].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1991(4).
[79]Freezing Point of Lond-bearing Moist Soil and its Determinati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0(6).
全球生态文明奖
2012年,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宣布设立“刘宗超全球生态文明奖”,旨在奖励世界范围内为生态文明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