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第 8 期 >> 目录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专题评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入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宗超

 

    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倡仪

下,于1994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了“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这次会

议从科学的立场和环境的角度,对中国下一世纪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多

层次、全方位和广视角的探讨,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所举行的大规模、

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

1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自从1992年6月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很多国家都在着手制定本国的2l世纪

议程,以确立环境与发展的方向。自从1987年“布仑特兰报告”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准则和行动纲领,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尤其是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更成为全球

在下一世纪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世界各国正陆续将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基本运作之中。中国是

联合国环发会议的签字国,在环境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

态环境大国,中国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世界的一种特殊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在上述形势下,国务院50多个部委300多位专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第一个编制出国家

级的《中国2l世纪议程》即《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代表了中国政府做出了

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代表了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树立了

中国政府关切全球环境的形象,更在于使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会对世

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l世纪议程》,并强调:它从中国的基本

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

件·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到体现。同时具体体现

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21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和原则立场。

    1994年4月15日,《中国2l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开始实施。众所同知.中国是发展中:

国家,既面临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人、

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邵份地区贫困化等一些相当严峻的问题和

困难。因此,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今后不能走只注重数量

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因此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关系到能否

生存下去的战略决择。《中国2l世纪议程》大体上可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是一个庞大且跨大时空的规划,共设

方案78个,并不断地推出优先项目滚动计划。

    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是从《中国2l世纪议程》中分解出来的可操作项目,将作为国家中长

期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它包括9个优先领域,60多个项目,内容主要涉及能力建设、关

键技术和示范工程。具体如下:

    综合能力建设: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机制;中国产业政策评估与调整;中国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建设;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发展

培训中心;西北五省区农村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可持续农业:集约性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与建设;黄淮海平原可持续发展农业建设;南方

红黄壤丘陵区可持续农业;农业节水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中国农业估产遥感监测信息系统;

无公害农业试验区与绿色产品开发。

    清洁生产与环保产业:中国清洁生产管理制度,标准与政策;造纸化纤、钢铁企业及燃煤电

力等清洁生产工艺与示范工程;促进中国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与管理能力建设;宜兴环保产业

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

    清洁能源与交通发展: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示范电厂建设;燃煤加压流化床联合

循环(PFBC)示范电厂建设;核能供热堆安全保障能力和大庆市示范工程建设;汽车节能、安全

与排放控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示范;大城市现代化交通管理对策与轨道交通示范工程。

    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核算方法及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体系;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

及土地退化的防治;湿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尾矿管理与资源化示范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废旧物资回收信息系统与交易市场的建立;中国自然资源与环境动

态网络建设与研究;海岸带城市化及其环境遥感监测;河南西峡恐龙蛋保护及古环境变迁对全

球环境影响。

    环境污染与控制:三亚市、青岛市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示范工程;区域水环境综合治

理;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水质恢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酸雨控制;城市垃圾管理体系、技术标准与

能力建设;危险废物与有毒化学品安全管理与北京、无锡无害化示范工程建设;放射性废物安

全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海上溢油防治。

    消除贫困与区域开发整治:西南岩溶地区消除贫困示范;黄土高原消除贫困及综合示范;

晋陕蒙接壤地区能源开发与环境整治;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规划与实施;

欧亚大陆“桥,,铁路沿“桥’’地带的持续发展;东辽河综合整治;黄河三角洲综合整治;湄公河一

澜沧江区域开发规划编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毗邻的哈纳斯湖地区合作开发及

示范建设。

    人口、健康和人居环境:避孕疫苗的研制开发;建立中国农村健康保障体系;具有医药用途

的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及代用品开发;艾滋病、癌症、解毒等中草药防治;工业企业作业环境的劳

动保护与职业病防治;建筑节能与示范工程,社区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

国自然灾害综合评估及上海浦东新区减灾示范。

    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全球变化东亚中心;建立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国家

研究;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与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荒漠化预防与示范。    。

    上述优先项目计划的推出是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将采用滚动、灵活

的方式实施这个计划,包括多边、双边援助、贷款、独资、合资等。联合国持续发展委员会设立了

“21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希望能得到该基金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如果项目投资的40%能

得到国际基金的合作,将会大大加快计划的实施速度。优先项目投资的原则,必须立足于国内

解决,不管国际合作情况如何,国家计委都会想办法落实项目资金;一是国家投入,二是国家贷

款,三是通过地方企业联合实施。国际援助与合作资金的争取,由UNDP与中国国务院联合在

中国召开的“中国2l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具体商谈,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委派的代表参加。

    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纷纷成立;北京大学于199d年1月4日成立了中国可

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月28日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在中科院生态

环境研究中心成立;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1993年12

月1日“全国第一届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正是在《中国2l世纪议程》开始实施之际召开的,它

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入研究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对策,全面实施中国2l

世纪议程具有推动作用。

2  中国2l世纪可持续发展方略    .

    “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09篇,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中国的环

境与发展走向,可以说这些探讨既站在世界科技水平的高度,又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既有迫

切的现实性,也有长远的前瞻性,几乎反映了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各个方面,代表了科技界、

政府决策部门对我国在下一世纪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会议涉及如下八个方面:①中国

可持续发展方略;②中国人口、环境、资源对发展的制约效应;③全球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④中国地缘环境分析;⑤中国地理空间差异与发展的关系;⑥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综合模型构建

与寻优;⑦中国大型改造自然工程生态环境评估;⑧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与会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上述议题的看法。会议的主要发言有:

    《中国2l世纪议程》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选择与机会;论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的建议;农业持续发展与

展望;积极发挥国家计划的指导作用,正确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环境保护与污染问

题的认识;努力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生态农业的崛起与前景;论中国的地缘环境;

中国的三十年的环境危机及摆脱困境的方法。

    历史气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借鉴;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从耕地、粮食与人口

的关系看中国的持续发展策略;公元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探讨;环境与发展综合模

型的构建与寻优;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和大陆桥建议的意义;中国内陆荒漠区的环境和发展:全

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干旱、半旱区水资源与持续发展;区域持续发展方略;我国东西部环境的:一

体化建设;关于建立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设想;文化地理与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观与中国

可持续发展;克服贫困、寓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中是改善中国生态环境的关键;可持续发

展的人类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近三十篇文论,可得出如下共识: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到13

亿。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振兴经济,摆脱落后,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国政府

和中国人民的首要选择。因此,以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杠

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物质基

础、能量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只有整个社会生活水准提高了,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才会变

得更加迫切,更加深刻和自觉。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

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充分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下一

世纪整个国家的战略目标。

    影响中国发展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要素有三条:一是人口,二是资源,三是环境。本世纪

末和下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发育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不可避免地

要面对人口数量不断加多的压力;资源消耗强度不断加大的压力;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压力。

为此中国已经编制了《2l世纪议程》,对于下一世纪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有了全面的认识,

并据此制订了相应的行动纲领。如何实施这个指导性的文件,如何将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分解

成可操作的、有实效的和有限目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

为主,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极为艰

巨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不

断扩大。从更加长远和更大范围去观察,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加

剧等,正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在理论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及普及全民意

识的同时,要重点倾斜于各主要产业部门的经济行为。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将是中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对环境与发展进行操

作和调控的关键。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涉及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技术体系被

真正地纳入规划,只有在相应的科技方向的政府管理上真正有力度的倾斜,国家或地区的可持

续发展能力,才能得以保护和提高,才能把《中国2l世纪议程》作为一个务实的,可操作的,可

监控的国家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最大困难,使我国整体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

形势,工程技术等专家认为,在技术上应该建立十大技术体系,即:资源节约化技术体系,能源

清洁化技术体系,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一体化技术体系,食品

绿色化技术体系、城市生态化技术体系,区域环境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大地绿色计划及大型

自然工程评优的技术体系,环保产业的高新技术体系。

    与会专家建议:在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

区,各选择一个代表县市,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典型地区。依据相应产业部门工艺流程的逐段

分解,健全发展诊断、指标监控、技术组装、有效调节的硬性手段、重点完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

展的技术体系,提供可以辐射和推广的实际成果。

    在政策层次,逐步完善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建立统一的碳税制度,开征绿色税、发放可持

续发展能力等级证书,全面管理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投入与产出。

    设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国家咨询中心”。专门针对上述的技术体系,典型示

范和具体项目的执行,实施区域发展诊断、技术流程分解,实际效果测定及发展程度评价,分期

分批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工程和示范区域网络,提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可

持续发展模式。

    设立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出资的环境与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研究,

实际应用和宣传教育,积极鼓励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地区性合作。    ’

    建议在我国设立几座大型的“绿色教育与培训基地,成为全国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

境意识,培养生态道德,进行绿色教育的天然课堂。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人口又大都集

中在沿海和东部地区,近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众多的乡镇企业占有65%的比例,尤其沿海乡镇

经济开发区,开发强度大,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又反过来限制了中国

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个企业做起,每个职能性

决策部门做起,1994年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组织了九期干部培训,目的是从贯彻《中国21

世纪议程》为主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培训,但是普及生态环境意识仅仅成为初等教育和

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够,尤其是对于成人的绿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3中国可持续发展之我见:确立生态文明观,走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

    “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比较注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与人文科学缺

乏密切的联系,仅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取向还不够,应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找到另一个支点。因

此,除科学技术之外,还应该逐步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于全民意识和各

项政策法规之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中国文化中的合理成份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要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

特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归根到底是

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即STES)协调发展问题。只有逾越学科界线,超越部门利益,跨越

时空范围,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意愿变成行为,从口号变为科学,从政府行为变为企业和群

众的共识;变纵向为横向,联宏观与微观,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技术手段、管理体制和观

念行为入手,把经济活动严格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控制之下,进行综合和参与。我认为应

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3.1转变价值取向,确立生态文明观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当代与后代、人与生物、人与自然

的观念转折。从主宰转换到了和谐,从部分转换到整体,从局部转换到了系统,从冤家转换到了

朋友,从增长的极限转换到了有限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社会一系统复

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承载和提高生

活质量。只有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从人类发展史看,经历了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现代的工业文明阶段。农业文明观在生产力

低下的情况下依靠农耕牧渔而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其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

济体系,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低效率、低能耗、低消费,与自然的和谐重于对自然的开发与利

用。工业文明观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出发,迅速发展生产力,自工业革命以来,人

类全面改造自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以高速掠夺自然资源

为价值取向,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的经济增长,但是工业文明过度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的工业新

陈代谢严重污染环境,人口膨胀引发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贫困化

等一系列全球问题,这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上述困境,应该确立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意识一生态文明观,它继

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认为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威胁其

共同进化的就是生态愚昧,只有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才能

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观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

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

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可以断言,下世纪是生态文明观居主

导地位的世纪,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

大转变。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计划,资源配置土地

绿化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不断监控和协调来实现的。总之,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

从真理性评价转移到真理性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完善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

体系,使民众的生态意识形成法令,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

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生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靠生态经济学的指导,生态经济学是新的生存观和发展观的结

合,着眼于战略高度,把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利益与局部性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与

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可以说生态经济学是生态文明阶段的政治经

济学和生存经济学。

3.2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取向,在生态文明意义上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

技术进步,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前者是调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后

者是调顺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进步中,以保护资源与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

的生态价值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它是增减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是评价发展的标准,为实现中

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

发资源和发展经济的战略上来。该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只有把生态

环境资源资产化、价格化,才能使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最生态文明化。因此,科学技术创新的生

态化,体制创新的生态化,生态环境资源的资产化、价格化,以及全民意识的生态化是中国可持

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摘自大自然探索1995-第一期总第14卷第51期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

    
Spiral bevel gearbox
spiral bevel gear
spiral bevel gear manufact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