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第 2 期 >> 目录
广东省罗浮山规划实践

    自从1994年3月国务院常委会议通过《中国2 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成为中国201O年长远规划和“九五”计划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成为各种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本文作者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战略选择。
    一、风景名胜是一种稀缺资源
    随着人口骤增和日益城市化,逐渐聚集到城镇的人口要从拥挤压力中解放出来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从人造的城市荒漠中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生活转型的大趋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技术加速了生产力发展,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工自然遍及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所剩无几,自然是归处,何处尚自然?
    据联合国开发署公布.到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半数以上将生活在城市和城镇,30年前4OO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只有l9个.30年后的今天,4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到l35个。预计到2025年全球大约55亿人生活在城市里.其中约44亿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从世界范围看,一个个城市群体相继出现:纽约与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城市群;伦敦与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城市群;东京与横滨、名古屋城市群.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众多和近15年的改革开放,城市化速度加快。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增加4倍多,从58OO万至2亿多.另外城市流动人口约6000万.城市数量剧增,198O年至1990年的1O年中,城市由223个增至467个。到2000年城市数量将达到600座,镇的数量将达到1.5万。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城市沿珠江向南出海两侧将许多城市联成一片,它包括深圳、珠海,惠州等3O个城市,达4万多平方公里。城市化反而促进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中国各级政府已批准了512个各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19处,省级256处。县级137处),总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吸引游人3亿人次,回笼货币2 OO多亿元。
    1.风景名胜资源是风景名胜区赖以存在的基础
    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定义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风景名胜资源指的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城市化、沙漠化以及森林覆盖率下降,风景名胜资源已成为稀缺性资源。其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价格也迅速上升,成为吸引投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规模的开发又往往破坏了风景名胜资源,使之失去了价值。因此,在风景名胜区开发中必须清楚风景名胜资源的特征,才能在发挥风景名胜效益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风景名胜资源的两重性: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
    自然资源一般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两大类。然而风景名胜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则具有特殊性,进一步明确其含义,对于风景名胜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在一段时间以后(现行的经济或社会计划允许的时间范围之内)又能恢复到可以再度利用的状态,否则就是不可再生的风景名胜资源。
    土壤是一种很难再生的资源,森林的第一性生产力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在热带、温带由贫养演替而成的贫养森林,其第一性生产力并不是依靠土壤肥力的持久性,而主要依靠森林的良好保养机能。一旦森林被破坏,贫养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量迅速减少,十壤保养能力迅速下降。土壤失去了肥力,很难再通过次生演替而重新产生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山水型风景名胜区的主体,由原生演替形成的顶极群落是风景区的主要表征,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而成为不可再生资源。若对石生演替序列顶极森林错误地进行砍伐,会使森林状态退化到裸岩苔藓和地衣阶段的不可再生状态.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不可再生方面是基因库(遗传构成),特定的基因型如果从基因库中丢失,就可能永远再不会产生出来。因此遗传多样性的保留对人类延续和世代间均衡具有伦理意义。
    罗浮山传统的森林开发与管理,正是缺乏对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的认识,只注重森林的直接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旅游功能,根本上没有考虑资源利用的世代间均衡问颢.
    除森林生态系统外,在风景名胜资源分类中,必须清楚两点:
    属于自然景观的还有山岳、峡谷、河流、湖泊、溪潭、瀑布、泉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日出、彩霞、云海、佛光、海市蜃楼等是不受人类观控的瞬时自然景观。
    属于人文景观的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石窟、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历史遗址以及近代工程、造型艺术作品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众所周知,现代人文景观的创造可以进一步丰富风景名胜资源。要永远牢记,人类虽然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富有价值的新的人文景观,但很难禀赋其历史价值。
    二、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基础是在深入了解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使其在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挥最佳的风景效益和经济效益。
    罗浮山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江北岸,具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秀丽景色、奇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以自然为主、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山水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处于珠江三角洲东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与大亚湾遥向呼应,“上山下海’’,在珠江三角洲东部成为两个极具开发潜力的支撑性地区。罗浮山处于亚
热带与热带过渡地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1~21·4℃,年降雨量1633~2212mm,降雨集中于4~9月,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混生热带乔木,林下热带性灌木较多,藤本植物较为发育,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属于贫养森林生态系统,大多为原生顶极群落,也有一部分属于次生顶极群落。森林
覆盖率达70%以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
    罗浮山有飞瀑名泉98 0多处,有石室7 2个、洞天1 8处。人文景观荟萃,有九观十八寺,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晋代化学家葛洪在此炼丹,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桔杨梅次等新,13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的千古绝唱,更使罗浮山成为岭南十大名山。
    虽然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活跃、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但是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当地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有些管理区还较贫困,仍处于非冬续发展阶段,普遍对风景名胜资源缺乏认识,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罗浮山规划中,充分考虑到风景名胜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选择了一条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般认为,风景名胜区的活动主要是精神文化性质的活动,其主要功能应为游览、审美、科研、教育、山水文化源地、宗教民俗活动。一个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取向是由风景名胜资源的特点决定的,风景名胜区的主要目标是风景效益,而经济效益则是旅游业的主要目标。
    要达到最佳风景效益,关键在于保护;要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关键在于旅游开发。确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保护为主的风景效益和以旅游为主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正是这种意义上,我们着眼于21世纪,在国务院1985年6月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1994.3)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
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为指导性文件,进行总体规划,使规划文本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结合罗浮山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1.规划建设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东南亚道教文化胜地、21世纪绿色风光观赏区和亚热带绿色教育基地.
  2.有效保持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保持山水风景的完整性;保护现有人文景观,恢复历史遗留景点;开发新的人文景观。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风景名胜资
源基础。
  3.对规划区内可再生风景名胜资源进行适度开发,促进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建立风景效益、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机制。
  4.逐步建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与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相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
  5.以“绿色龙头”的精神积极参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广泛国际合作,发挥名山效应,作为典范,促进珠江三角洲东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6.在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广为争取国际社会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达地区对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的投资和支持。在交通闭塞的村、镇,尽快消除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在风景名胜区内开展绿色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还在沿袭传统的非持续发展模式,必须迅速扭转这种被动局面。《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构筑了一个综合性的、长期的、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是走向2 1世纪的新起点。
    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提高发展的质量,才能满足罗浮山地区人民的基本需求和增强风景名胜区的实力;只有经济效益长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不断消除贫困,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并能提供必要的能力和条件支撑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能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是在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得到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发展经济和吸引投资。如果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过分强调“保护第一”,那就不仅会牺牲当代人的利益,而且也会因为经济落后和资金短缺,使得“保护第一”的方针难以实现,反而会加剧风景名胜资源的破坏,根本无法保障后代人的资
源权益。最典型的案例是罗浮山酥醪洞管理区砍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杨梅),又追加砍林支付工资,结果造成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恶性循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全靠国家投资是不可能的,没有资金投入,不仅会使风景名胜资源自生自灭,而且还会因贫困而加剧对资源的破坏。如何走出困境,是摆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专家和地方政府
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着边规划边开发的精神,我们在规划中始终坚持规划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坚守现场深入调查,有效保护适度开发,利用优势创意项目,内引外联吸引投资,内外启动迅速解困”的策略,这一策略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罗浮山的规划实践证明,这种专家参与式的吸引投资策略,突破了“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传统模式,将规划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总体规划大纲》与《旅游开发项目设计方案》同时推出的先例。总体规划尚未结束,就吸引了上亿元意向的投资。
    我们吸取了《中国2 1世纪议程》的实施经验,又推出了近期逐步实施的《优先项目计划》,其代表项目是与《中国2 1世纪议程》密切配合的“绿色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
    在国外,生态旅游已成为热点。许多国家在风景秀丽、动植物最多的地区组织生态旅游,列入发展战略。由于人们厌恶交通拥挤和令人窒息的城市,迫切希望到很少被人改造过的自然地区去旅游度假。在拉美的巴西、古巴、厄瓜多尔等国家,生态旅游事业发展迅速,有的国家生态旅游收入占整个旅游业的9 5%。
    全面系统地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增强环境意识,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罗浮山东麓显岗水库西侧设立的“绿色教育基地’’,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植被丰富、环境秀丽、气候宜人,是《中国2 l世纪议程》实施后首次推出的
集教育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创意性项目。作为实施《中国2 1世纪议程》的绿色教育基地,不仅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而且作为亚热带的一个绿色基地具有深远意义。它也可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绿色基地和样版,不仅使罗浮山成为国际名山,进入联合一国自然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也是风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好结合。其次是《生态重建和恢复工程》。
    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方面,将林场等以林木为生产资料的经营企业,从以砍伐为主转移到以培育为主,广种经济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经济效益。在交通闭塞的贫困村、镇供应煤气,减少燃用薪柴。对于易塌方、滑坡的山体加固,及时对因建设取石破坏了的完整山体景观进行修复,实施山体修复工程。禁止对罗浮山的野生动物滥捕,并对饭店食用野生动物严格控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水库周围增加防护林带。
    再者是《生态资源开发工程》。
    建立以罗浮山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区域经济科研机构,为罗浮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决策部门提供咨询,为罗浮山的开发献计献策。罗浮山有药用植物1 240多种,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有计划地规划区内的一些乡镇种植中草药,以充分发挥罗浮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
值的名、特、稀、优、新产品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建立可持续性绿色食品基地,组成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例如,利用花木植物多样性,建立鲜花基地;利用罗浮山盛产多种亚热带果品(主要有柑、橙、柚、荔枝、龙眼、杨桃、芒果等发展旅游果品加工业。
    实现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罗浮山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把人类与自然协调起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体系。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风景名胜资源利用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模式,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风景名胜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限。对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使用,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建立各种风景名胜资源的实物帐户和价值帐户.改进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环境成本纳入决策过程,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向社会转嫁的做法;在重大项目确定之后,依据风景名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评
价,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刘宗超 摘自1995年 中外科技 六十二期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

    
Spiral bevel gearbox
spiral bevel gear
spiral bevel gear manufact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