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州模范产业基地建设
月的贵州,到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不论是在广大农村,还是在高速路旁、城市小区、林区,总能见到挥锹培土、移苗浇水的植树场面。这是贵州广大干部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推动贵州生态文明进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和石漠化治理6大工程,使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多百分点,现已达到39.93%。
本世纪初,贵州省委就提出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在去年召开的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省委把“环境立省”放在了首位,并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写入了党代会报告。省委书记石宗源说:“贵州的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也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如今,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已成为该省各级政府的共识。为进一步开发原生态旅游,全省各地正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生态产业体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着力把“望天田”等不适合耕作的土地退耕还草、还竹、还林,力争建设500万亩工业原料林、80万亩生态茶园、50万亩油茶基地,让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和百姓收入同步提高。印江自治县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帮助农民做大做强水果、茶叶、乡村旅游等产业,力争5年内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退耕农户户均1口沼气池。
一系列生态工程的实施,使贵州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产业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就业的新途径。
长70余公里的环城林带像一条翡翠项链把省会贵阳市城区环绕起来。作为首个“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市委、市政府并不满足现有的令人羡慕的生态环境,正带领广大群众再建一条宽5至13公里、长304公里的第二环城林带,将为贵阳再添30万亩林地。
国家重点林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起一把砍树的斧,打出一张旅游的牌”,从当年“以木换粮”的木头财政,走上了今天“生态立州、旅游活州”的生态旅游经济。通过6年多的植树造林,该州森林面积达到285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78%。丹寨、榕江、黎平、剑河等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许多侗乡苗寨成为乡村旅游的乐园。
石漠化严重的黔西南州不甘落后,近年已探索出低海拔地区种植花椒的“顶坛模式”、中海拔地区种植金银花的“坪上模式”、高海拔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晴隆模式”三大生物治理石漠化模式。这些成功经验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加快了贵州生态文明发展步伐。
省长林树森说,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随着生态环境和气候的不断改善,贵州生态旅游内涵不断丰富。去年,贵州共接待国内游客6219.89万人次,同比增长31.9%。该省乡村生态旅游的蓬勃兴起,直接带动200多万农民就业增收。
贵州网址:www.stwmclub.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