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课题
音乐生态文明纲要

桑海波

摘    要

音乐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追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首要提出,将为音乐生态文明的安全与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音乐  生态文明  纲要

一、 概念界定

(一)关于概念的能指、所指和特指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概念的认知开始的。语言学当中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在现有时空中已经获得了人们所谓三观视域的共识,这就是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视野语境。为此,人们如今更愿意在如此观念中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共谐,并从一个概念的能指、所指和特指的宇宙观中,寻求更多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所谓概念的能指,是概念在宏观上的内涵与外延,它包含了概念在广义上的世界观。

2、所谓概念的所指,是概念在中观上的内涵与外延,它包含了概念在中义上的人生观。

3、所谓概念的特指,是概念在微观上的内涵与外延,它包含了概念在狭义上的价值观。

    为此,我们对一个概念的界定大致可以从这样的三个不同视域语境中给予把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音乐。从宏观上说,它能指的是人的本能,是人身的本能和谐于客观自然,人心的本能和谐于客观社会的内在尺度声音化了的外在显现的结果。

音乐这种本能的外化是通过听觉智能获得的。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现,听觉是人的第一智能,通过这种智能所获得的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智能,传统上被人类称为五官智能,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或智商。如果这五个智能如果都能够达到基本的和谐程度,就会产生应有的创造力,也有称第六感智能或心智技能。

由此可见,音乐作为人的本能是和谐客观自然与社会的基础。

中观上看,音乐所指的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变异性两大特征。音乐文化的稳定基因得以不断传承就成为了人类的音乐文明,音乐文化的变异性特征是音乐文化得以不断传播和纵横发展的主要缘由。

微观上讲,音乐特指的是一种声音艺术。与其他声音艺术不同的是,音乐的声音组合既具有丰富多元的相异性,又具有自然与社会共存的共通性。

音乐学术界的共识是,当今世界音乐从能指概念层面上大致可以分三大体系:西方音乐体系、东方音乐体系、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其中,东西方音乐体系最大的本质区别,就是音体系的和声与和色特性。西方音乐体系的音乐基本属于和声音乐,东方音乐体系的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传统音乐基本属于和色音乐。有的族群音乐则属于和时或和力音乐。

2、文化。在繁丰复杂的宇宙观中,文化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而在人类进化的相对时空中,文化是相对稳定了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三者缺一不可的有机统一体,并成为中义所指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特指的文化就可以是观念的,也可以是行为的,更可以是结果的。

如前所述,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大特征,一个是稳定性特征,另一个是变异性特征。文化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纵横时空中是始终不变的要素,并最终成为该文化不可替代的文明象征;文化的变异性特征表现在不同时空中是多元特质,并最终成为该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

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在全世界两千多个不同族群中,既呈现着诸多不同的多元特征,又有着许多共通特质,并因此被称为人类的“共同语言”。

3、文明。文明是文化的稳定性基因。无论是能指、所指的文明概念,还是特指的文明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与相关联文化概念中的稳定性基因存见着密不可分的有机关系。

4、基因。基因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借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说明,文化的稳定性因素是形成文明的最重要缘由。

    因此,音乐文明在这种概念的涵盖下,就是音乐文化的稳定性基因。

5、生态。望文生义,生态就是生命的状态。宏观上,它涵盖的是整个宇宙共谐的生命状态;中观上,也可所指人类自身与客观自然和社会共谐的生命状态;微观上,也可特指某一领域或事物与其生存环境共谐的生命状态,如: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等。

6、共谐。这里的共谐,可以能指的是整个宇宙空间广博事物的共时性协调发展,也可以所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时性协调发展,还可以特指某一领域或事物共赢可持续的发展状态。

7、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生态文化的稳定性基因,它是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共谐反应,呈现的是人类与客观自然和社会共赢可持续发展的共谐生命状态。

8、和合。和合是生态文明的共谐本质,其中“和”标志着人与客观自然的共谐,“合”标志着人与社会共谐。

9、音乐生态文明。音乐生态文明就是音乐生态文化的稳定性基因。追求音乐生态文明就是通过音乐文化与时俱进的变异性传播,最终达到传承音乐文化的稳定性基因保持共谐的音乐生命状态。

    音乐生态文明的稳定性基因主要表现的是音乐的“和合”本质。

其中的和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共谐;合所追求的是人与社会的共谐;总体上追求的就是音乐共谐生态的传播与传承。在音乐生态文明中,人类不仅通过音高要素、节奏要素以及力度要素实现音乐的共通性生态,也在人类共通的和色追求中,实现夸克色的共谐本质,并且在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中,呈现出共通的音乐生态文化基因。如色即空,客观存在的和谐共赢,音乐是暗物质等。

    音乐的和合共谐是音乐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

10、传承与传播。《说文解字》中的传是动词。显然,传承与传播中的传也是动词,是递接的行为方式。实际上,传承和传播也都是动词,只是传承更主要体现的是纵向上的行为方式,传播最主要体现的是横向上的行为方式。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传承需要通过传播去实现。在某种意义上说,传播更多表现的是文化特征,传承主要保留的是文化的稳定性基因,亦即文化的生态文明。

二、观念界说

一般地说,观念是人类在相对时空中相对稳定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客观社会和事物价值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思维定势。所以,观念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中义的,更可以是狭义的。

(一)音乐观

音乐作为人的本能,它涵盖着人类与整个宇宙生命中的同步规律。

音乐作为文化,它与时俱进地传承着人类与客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观念,传播着人与客观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行为,同时,也积淀着人类与客观自然和社会共谐的文化稳定性结果。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了不同时空中多元的音乐文化,形成了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同步的音乐生态文明。

音乐作为声音艺术,它既保留着人类固有共通的“语言”基因文明,又存见着多元不同的文化特质。

(二)文明观

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基因。人类在不同时空的发展进程中,总体上经历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文明的历程,在如今信息文明的积累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睿智理念,这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里程碑式的伟大贡献。

(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体现的是人类对生态文明理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它狭义上可以表现为个体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中义上也可以表现为一个族群对生态文明的集体无意识,广义上,也可以体现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生态文明的宇宙观。人类总体的生态文明共识是:

人类要与宇宙处在一个共谐可持续的生命状态中发展。习近平先生的生态文明观可以从他提出的两大命题中找出答。

1、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命题不仅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与客观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自然生态观,还清晰地指出了人类与经济基础共谐的经济生态观。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表层上提出的是人类与客观社会共谐的生态文明理念,但实际上,在中国一带一路的行为方式上,也体现出无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要实现共赢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模式,从而彰显出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理念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态文明观念值得在生态文明行为中加以特别强调,那就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因为它是客观自然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社会存见和发展的核心。

(四)音乐文明生态观

音乐文明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的,因此,音乐文明的生态观也是与时俱进地在不同文明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态观念。农耕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不同文明时期的音乐文明生态观都是与时空中的社会生态文明观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音乐生态文明观的自然与社会属性是显而易见的。

人类在农耕文明、农牧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音乐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行为和生态文明结果是有不同特点的。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具有稳定性特征与变异性特征,文明是文化的稳定性基因纵向传承的结果,人类共谐生态特质的本质,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基础。文化的变异性特征,体现着一个族群对其传统文化稳定性基因的时空创新能力和传播传承水平。

三、音乐生态文明标志,亦即音乐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生态特征。

音乐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标志性要素。一个文明历史阶段从开始到结束,音乐文化的生态传播是这一文明时期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征,音乐文明基因的生态传承是这一文明阶段不可替代的重要标志。音乐文明的这些标志性生态要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与客观自然共谐的生态特质。

无论在哪个文明阶段,音乐的生态文明的首要要素体现的就是音乐本体作为人的自然生存本能释然而所表达的与客观自然共谐的标志。这尤其表现在与时代发展的物与人的生产生活相关联的所有内容和形式。

2、与社会共谐特性的生活文化认同。

    音乐生态文明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就是音乐人的社会生活本能释然所表现出与客观社会共谐的标志。这不仅体现在人的生产和生活的具体状态中,更体现在与此相适应的音乐生态文明的传播与传承具体活动中。

3、与经济共谐本质的生态与生命趋同。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类在每一个文明阶段中,音乐生态文明标志性要素无论是表现与客观自然共谐的重要标志中,还是体现在与客观社会的重要标志里,它们都常常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更深层次结构,那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交换本质,也可延展为经济共谐的本质标志。不难理解,人类在整体的生存状态中,本质上始终处在一个与客观自然和社会的不断交换过程中,这种交换本质上由内交换和外交换两种形式构成,其中,反应在音乐生态文明状态中可以是内交换与内交换、内交换与外交换、外交换与外交换等生态与生命的趋同。

4、音乐生态文明中文化的“超循环”有机规律

音乐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本能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人类自身生命与生活本能的集体无意识,更是音乐生态文明稳定性基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标志。

音乐生态文明在同一个文明进程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一种文化传播。这种传播不仅是音乐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更是音乐生态文明得以延展的可靠保障。

无论是传承还是传播,音乐文化的观念、行为、结果,都呈现出一种“超循环”有机统一规律,这种超循环已经成为音乐生态文明发展时空当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共赢可持续有机规律,如下图所示:

            

中国音乐文明是一个“超循环”的生态机制,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文明观念中,更多体现的是与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共谐的“超循环”音乐生态文明思想,如:

与自然共谐:天人合一;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讲律吕者,为兴乐耳;集大成于金玉,总调理于始终;声、音、乐、律道法自然;家有琴书我未贫,声无哀乐情所应;音为自然人化,乐为人化自然;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厚德载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和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与社会共谐:礼乐之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乐教要以孝、让为核心;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乐之本在政不在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知行合一;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觉手足蹈舞之……

与经济共谐:中和、淡合的平和恬淡;情受德,礼制约,温柔敦厚,中正平和;以善以美;尽善尽美;清微淡远;经世致用;俭约自守;力戒奢华;自强不息;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义利观。

 

结    语

音乐生态文明不仅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更是人类生态文明进步中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标志。以传播方式传承音乐生态文明,不仅是每个族群应有的本能观念,更是全人类在追寻生态文明行为中共同面对的历史担当。

                      2017年12月5日星期二晚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

    
Spiral bevel gearbox
spiral bevel gear
spiral bevel gear manufact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