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团队
生态文明专著
其他论著
地表生态科学
生态产业规划
生态科技项目
生态科技产品
科技发展中心
刘绍光先生手稿
生态文明辑刊
第 1 期
第 2 期
第 3 期
第 4 期
第 5 期
第 6 期
第 7 期
第 8 期
第 9 期
第 10 期
第 11 期
第 12 期
第 13 期
第 14 期
生态文明专著>>《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
第四章 现行范式下的资源配置

第四章 现行范式下的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经济的非物质化倾向

    一、工业文明时代经济的物质化

    早在人类存在以前,资源已广泛蕴藏于地

球的大气、水源与土地中了。从某种意义上

说,资源这一概念的涵盖面比物质概念的广度

可能更大。作为人类认识层面的范畴,资源是

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它逐步扩大的外延

也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知程度紧密相连。在刀

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作为一种高级

生物,除了空气、水和食物,最需要的资源可

能就是火与锋利的石头;进入农业社会,土地

成为人们衣食之源。而在工业社会,油田与矿

山成了人们向自然索取最多的所在;到了今

天,信息经济、生态经济又对人类如何生存繁

衍提出了新的思考。地球即将迈入新的世纪,

资源这一概念也会被赋予更宽广的含义。人的

智慧,在百万年演变进化发展中沉积下来的人

类文明,愈来愈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决

定着我们的将来。

    工业社会的物质繁荣无疑是后进国家所梦寐以求的。现在,

我们还无法断言资本主义巨大发展带来的强烈的物质消费欲望是

不是符合人类的本质,但在西方经济学者的著作中,涉及到经济

发展的基本概念时,无不首先提到资源的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不

仅仅表现在地球不断增多的人口将因食物和能源的缺乏而陷入无

衣无食的困境,更在于它的效率判断,因为每一种资源都可被用

于多方面,在任何情况下将资源投入到低效率的用途,对个人及

整体都不是福音,所以,对于不能最大化促进社会发展(如达到

“帕累托”状态)的资源配置,均应视作对自然恩赐和自我劳动

的浪费。“经济发展有许多规律可循,但总有一个最核心的规律。

这就是资源配置规律。它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资源动员规律,

即不断发现新的经济资源,并使它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推动

力。二是资源配置效益规律,把现有的资源分配到经济效益高的

部门,从而使人类手中的财富不断增加。”在萨缪尔森的<经济

学>中,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

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

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

  二、信息文明初期经济的非物质化

  在资源配置被日益重视的今天,信息经济开始为全世界所接

受,而“信息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信息产业不仅直接创造

GNP,而且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索,用信息资源、人的智力资源,

部分地替代和大大节省自然资源’有利于减少因过量消耗自然资

源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软化整个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

效率”。今天的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化的经济……信息

已成为物质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和各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

息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发展将逐步减少

对物质消耗的依赖,并转变为越来越依靠信息化、依靠智力和知

识的投入,在大量节省非再生资源的同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生

态环境污染等负作用也趋于减小。信息化过程实质上是物质和劳

务生产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的重心向附加值较高的信息

产业演进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人类对发展概念的新认识。

    70年代两次石油价格的暴涨使人们认识到,靠扩张性宏观

经济政策刺激需求来推动大规模、高消耗的产业发展,以维持经

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局面受到地球资源和资金积累的约束,已无法

继续下去。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大规模、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已

经走到尽头,与此同时,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为经济

发展从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

国家放弃了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经济目标,转而谋求持续、稳定

和均衡的经济发展,各国政府为经济转型调整政策目标:从追求

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低通胀条件下的适度增长;政策手段从扩张

性宏观经济政策变为紧缩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并相应通过放松干

预、改革税收、加强科研和教育等手段进行结构调整。一个很明

显的趋势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趋于非物质化,而物质产业不但

没有衰退,反而加速发展,所使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已经相

对减少。1970~1980年和1980~1991年,发达国家的GNP增

长率分别为3.1%和2.9%,而能源消费增长率仅分别为1.7%

和1.5%。

    以制造业为主的物质生产的变化主要体现于精益生产方式取

代了规模生产方式(即福特式生产方式)。规模生产方式这种过

分强调产值的生产方式的缺陷是很明显的:第一,过分强调规

模,公司业务包罗万象,使企业在设计、质量管理、资源配置等

方面难以达到有效控制,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市场;第二,计

划使生产造成了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三,过分集中的生产造

就了强大的工会组织,工人工资上涨大幅提高了生产成本。而日

本采取的精益生产方式则弥补了其资源上的缺陷。在90年代,

美国生产一辆汽车需要74小时,而日本只需要39小时。通用汽

车公司的设备是日本丰田公司的4.4倍,每个工人年均生产汽车

12.7辆,而丰田公司却高达68.7辆。精益生产方式代表经济非

物质化的方向,因为它大大削弱了自然资源对生产的约束。经济

活动非物质化的必然结果是物质因素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减少。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的非物质化改变了国际竞争能力。首

先是资源的拥有已不再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比方说,

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出口国,但它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可

见,全球经济竞争正从资源拥有转向资源利用能力的竞争;决定

竞争力的资源利用能力不仅是指生产能力,更在于整个经营活动

的综合能力。

    西方国家所孕育出的市场经济,正是现在我们的追赶目标。

遗憾的是,它虽然暂时解决了工业化道路上的效率问题,却无法

正视人类作为同一生物体而存在的巨大内部差异,更不能让人们

在享受汽车、飞机的同时再感受到空气的纯净。我们不知道在人

类文明的发展道路上,市场经济是不是一道逾越不过的关口。人

类还需要发展,还需要进化,但按照今天我们对资源的掠夺速度

和得到的受益程度来看,或许在人类智力尚未进化到化腐朽为神

奇的时候,这个群体,连同它所依赖的星球,都将遭受与恐龙相

同的命运。人类的发展在没有一个已经完成全部进化的高等生物

的例子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人类也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的。今天,

高科技已成为我们最时髦的名词,也是发达与财富的等义词.可

有时,我们却忘记了技术的重要性不在于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

资源,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历史上,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条

件下,人类创建了相应的经济体制来完成资源配置的任务。如何

为人类勾画出进入生态经济时代的发展机制,将是21世纪最大

的课题。

第二节金融机制与资源配置

  一、资源合理配置与经济均衡的国际金融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其重要。

自从出现了“一般等价物”——货币,人类便开始具有金融意

识。今天,从政府放债到百姓存款,从通货膨胀到股市升降,金

融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已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的

生活。而当先进的通信手段把地球上的各个角度连接到巨型金融

交易厅的时候。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分配,便通过各自比率货币兑

换表现出来。具有强币的国家可以吸收更多的投资,并将这些外

来的资金用于实际生产,从而以其高效的生产方式更有力地影响

着整个人类的生存状况。国际金融作为全人类的保留国家与货币

差异时所共同享有的资金融通机制,相比较于国内金融的政策安

排,更能反映出金融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如今,国

际资金流动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产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

资。1981年到1990年,债券发行从528亿美元增至2288亿美

元,伦敦、纽约、东京三大股市交易额在1988年达到12万亿美

元.比1979年增加了16倍。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投机资本

加速跨国转移,形成了独立于各主权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新

的国际金融运行体系。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外汇交易额已经从

1970年的30万亿美元迅速增长为1997年的300万亿美元。只

要轻轻一点计算机的鼠标,几百亿美元就可以跨国旅行。面对这

样的国际金融市场,还有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谁又敢掉以轻

心呢?所以,本节讨论的重点也偏向于滋养出索罗斯这样的金融

大鳄的国际金融机制。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金融相互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

系列全球金融组织,国际金融机制经历了经济衰退、社会动乱、

战争破坏和投机泛滥等各种各样的考验,从一种国别性、地区性

的狭小的货币体系安排到今天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世界资源决

定与分配体制,总的说来,它的宗旨是让各国政府对各国货币兑

换、国际收支调节、国际储备资产构成等问题,在谈判、协商的

基础上,共同作出决定和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

为全球金融的协调中坚力量,成为国际金融机制的核心组织机构

及具体的全球金融政策实施者。历史上说来,也只是到了19世

纪中后期,才开始形成国与国之间这样的多边金融协调关系,发

展到今天,可以大致的将这一段百余年的金融史划分为三个时

期:1870年至1914年的金本位制时期,1945年到1973年的布

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时期及1976年以后到现在的浮动汇

率时期。至于1918年至1939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余年,

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处于一种比较无序的动荡期,国家之间的协调

机制也未能在一种统一的全球金融指导思想下发挥太大的作用,

所以,不宜作为研究典型国际金融机制的对象。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金融领域陷入一片混乱。外

汇市场上马克、日元狂升而美元汇率大跌不止。政治上独立的发

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收支问题,这一状况在两次石

油危机后更加恶化,甚至发达国家也出现了普遍的国际收支失衡

现象。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货币制度临

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是:

    (1)国际金融机制的汇率安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承认现行

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会员国可自由安排汇率,允许浮动汇率与

固定汇率并处(但由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已采用浮动汇率制,所

以今天的世界货币体系应该属于浮动汇率制)。但会员国不得操

纵汇率以谋求贸易竞争中的好处。

    (2)关于黄金处理的安排: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央行按市

场价格从事黄金交易,取消会员国之间或会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逐步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持有的黄金。(1/6按市价出售,1/6按

官价归还各会员国,剩余部分根据总投票权85%的多数作出具

体处理决定。)

    (3)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会员国交纳的基金份额由

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390亿,以提高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的清偿能力。   

    (4)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作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特别提

款权为主要储备资产之一。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同年4月,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

修正案>。牙买加体系自1978年4月以后正式生效,并逐步形成

今天的浮动汇率机制。1979年9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

上,第三世界“二十四国集团”推出了<国际货币改革行动大

纲>。1980年6月,40多个国家的专家在坦桑尼亚的阿鲁莎集

会,发表要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阿鲁莎宣言>,同年,联合

国专门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勃兰特委员会,发表了<争取世界生

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研究>的报告。这些发展

中国家为争取享有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平等权利所作的努力,虽然

由于国家、集团的分歧和矛盾,未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成效,但都

充实了牙买加体系形成以来的以金融协调为主的指导思想。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对各类协定的制定和采用,对于整顿和改变国际货

币领域自60年代中期以来的混乱局面,建立稳定的世界货币秩

序取得很大作用。如今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一些整体性的基本特

征和衡量标准:①各国货币比价的决定及汇率变动的界限、调整

方式、维持汇率的措施;②国际收支不平等的调节方式及有关各

方承担的责任;③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④各国在国际金融领域

的协调磋商与合作。下面,将从国际金融的核心——汇率机制人

手,结合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一下国际金融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巨大影响。

    在我们判定经济体中的资源配置是否得当时,应以“均衡”

这一概念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因此,是否能达到经济均衡也将意

味着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当然,均衡并非指的是一种一成不

变的状态,而是指在连续的经济过程中达到各方面量上的配合与

协调,所以,它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概念。在金融领

域,判断均衡的重要标准就是货币供给与经济中其他变量是否恰

好对应。“在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时所造成的浪费和困苦是显而易

见的。但是,当时经济过热和资源被过度利用时,虽然危害可能

会小一些,但实际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浪费。”事实上,经济过

热的危害程度可能更大,因为随之而来的将是比一般萧条更为可

怕的大危机。危机将彻底摧毁人民的信心,而通货膨胀也会使繁

荣时期的高工资一无所用,因为货币工资只是数字符号,在剧烈

的通货膨胀后,这些数字失去了原来所代表的购买力。均衡是如

此重要,以至于各国都在汇率、利率和失业率的沼泽中苦苦挣

扎,不断寻求一些暂时的平衡。一个国家是这样,对于全球经济

来说,总体上的均衡也是判断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最重要尺度。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力量可以使得这样复杂的经济达

到均衡呢?——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市场中经济的参

与者其实可以很简单地被划分为两种:政府和个人。划分的原因

也很简单,个人(包括机构)都是在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它

们的计算,最能反映事物的真实价值,、也最能撬动价格这根杠

杆,完成资源配置的任务,它们的需求,也指示社会前进的方

向;而国家,永远具有经济上的迟钝,它不可能像商人一样赚很

多钱,也不可能像守财奴那样存很多钱,它的政策,很多时候都

是保护了某些集团的利益而损害了大多数人,在某些情况下,政

府中的蛀虫甚至会打着国家的旗号,来完成腐败的享受,这也正

是后古典经济学派对“清洁”浮动汇率制大为褒扬的原因。

    货币作为国民经济的血液,流通于各个领域,它在经济中的

两个重要职能就是价值标准与流通手段,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

纸币出现后也变得愈发紧密。钞票发得太多会引起通货膨胀,通

货膨胀严重损害货币对商品价值的正确反映,所以,控制货币发

行量来调整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通用货币政策。那么,货

币的发行是否需要一定的基础呢?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这个基础

就是社会商品总价值、货币流通速度及货币自身价值。在金本位

制下,由于各国央行承担着以固定的黄金平价兑换本国货币的职

责,所以货币发行量受到各国央行黄金储备的天然限制(这和现

在香港的联汇制较为相似,二者都是以一定的国际储备为基础来

决定货币发行量),而货币之间的汇兑比率也因为世界黄金市场

的统一价格而较为稳定,一旦出现本国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或升

值),该国央行通过出售黄金和提高利率等手段反向操作以期汇

率恢复到原定水平。在金本位制和固定汇率制下,一国货币的币

值,即该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汇率,被要求固定在一个狭小的范

围内。央行为了遵循这一原则,必须经常买入或卖出黄金或美元

来让自己的货币维持在一个可能与其真实价值已不相称的水平。

很多时候,这一政策是被宣称用来保护国内就业和贸易平衡而实

施的,并且在经济学理论上,金本位制及固定汇率制都存在着使

国际收支及内部经济达到平衡的自动力,因而在这两种货币制度

流行的时期,似乎任何国家都承认它的完美无缺。

  二、金本位制下的资源配置

  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在18世纪提出的物价——硬币——

流通原理可以说是金本位制得以实施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在他

的论著中,隐含地指出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长期的等比变动关

系。休谟提出,在一国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加总不能达到平衡

时,比方说,该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大与资本项下的赤字,这将导

致黄金流人该国,并使得该国因黄金储备增加而扩大货币供给。

货币存量的增多将导致该国物价水平的上升,引起固定汇率制下

该国货币实际升值,导致该国对外净需求的增多,从而形成经常

项目盈余的减少并达到国际收支平衡。但事实上,这种依靠黄金

平价自动维持汇率的机制在实践中却难以实行,最重要的原因就

在于黄金作为惟一能被各方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它的供给跟不

上各国经济发展中所需货币的供给量。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反映在其货币上将形成强币与弱币的区别,所以简单地将货币与

黄金以一个黄金平价挂等起来是不够科学的。另一个原因就是,

休谟的物价——─硬币——流通机制并没有使国际收支盈余和赤字

的国家担负起同等的职责。盈余国家并不总是采取措施限制黄金

流入,因为在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已显稀缺的时候,拥有更多

的黄金就意味着对自己的货币拥有更大的捍卫权。这样,赤字国

家将被迫采取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等,这不仅危害

其国内就业状况,也无法更好地增加储备资产。

    在重商主义盛行的18、19世纪,金银等贵金属的价值已被

过分夸大。这也是为什么在金本位制下,黄金的流入甚至比保持

广义国民经挤平衡更被政策的制定者们所看重。于是,黄金作为

最招人喜爱的国际储备资产,成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最有力

工具。一方面,它以固定的汇率保证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通畅,

这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充分利用是有积极影响的。弗里得曼曾经

把19世纪后半期到一战前的几十年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和

平的繁荣年代”.,这段时期不仅为世界经济积累下巨大财富,也

极大地提高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金本位制在

人类的经济史中也是功不可没的。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

如果福利的增加是以牺牲平衡和效率来达到的,那么这种福利将

是脆弱而短暂的,并且在一个更大的经济范围内,这种属于个别

情况的福利将不会成为互惠的、经常的、普遍的东西。一战后曾

经有过金本位制的反复,因为战后各国都相信’黄金平价带来的

固定汇率制将把世界再次引入繁荣的经济快车道。遗憾的是,给

人美好幻想的金本位制却不光彩地充当了30年代大危机的元凶

之一。错误的重商主义的指导思想使政府过度相信黄金的利益,

而忽视了真正决定国家内、外部平衡的基础——良好的生产能力

与经济结构。通货膨胀使得各国货币实际币值与黄金平价普遍脱

钩,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又会引起人们对经济是否健康的猜

疑,这种猜疑最后归结为对持有的货币能否兑换到足额黄金的担

心并导致对一切货币信用的不信任,于是,在银行的门口出现了

挤兑狂潮,而银行在最危急的时刻得不到政府的贷款支持(因为

政府过于珍惜自己的黄金储备而拒绝私人对其国际储备的潜在要

求权)而纷纷破产。

    危机降临后,真正的资源浪费就开始了。人们不会忘记地里

烂掉的粮食,被倒人河流的茶叶和成千上万的无家可归者。今天

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似乎是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悲惨画面的重

演。因此,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构议中,有

人提出恢复金本位制,但这样既不可取也不可行,世界的货币总

量正以倍速增长,不可能再找到某种贵金属作为惟一的国际储备

资产并规定好各国货币和它的兑换平价。金本位制对于世界的记

忆来说,虽然并不遥远,但已经是历史了。

  三、固定汇率下的资源配置

  离开对金本位{嗵的分析,再来看看固定汇率制在世界经济发

展中的功过是非。1944年7月,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起草并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协定要求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并将美元比黄金的比价

固定为每盎司黄金兑35美元,成员国官方国际储备以美元和黄

金资产的形式持有,并有权向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官价兑换黄

金。这实际是以美元为基础储备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也意味着

最主要的信心问题已经转到了美国,看美国经济是否能支撑起一

个强有力的美元让其他国家可以放心地当作国际储备资产存起来

并加以运用,所以对于其他国家央行来说,最主要的外部任务就

是在必要时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固定

汇率;对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而言,则必须保证它的黄金库存担

负得起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的职责。

  应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是有促进作用的。

大量的美元外援贷款帮助西欧国家完成了重建家园的任务,也使

美国黄金库存进一步充实。此外,布雷顿森林体系也以其对成员

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自动的相互制约机制而让人放心,因为在

这一体系下,一国的央行必须审慎地制定自己的货币政策。货币

的过量发行引起的通货膨胀将使得该国货币汇率下跌,这将使该

国央行出售自己的美元和黄金储备来维持汇率;另一方面,美联

储本身受到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的官价限制,也不能过多地

发行美元使其贬值,于是,固定汇率被看成是对当时国际货币体

系的有效制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也使各国在维持固定汇率的原则性

和调整内、外不平衡的灵活性有更大的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给予其会员国以融资便利,当会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缴纳其

额度1/4的黄金和3/4的本国货币后便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

策而过度影响国内就业。另外,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某国

(非美国)的国际收支处于“根本性失衡”状态时,也可允许该

国货币突破固定汇率的限制对美元升值和贬值。这些措施为维护

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运行,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布雷顿森林

体系创立之初,便面临着一个以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称之为

“特里芬难题”,即如何让一个国家的货币永久地充当国际储备并

为所有的人带来福利?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怎么可以相信美联储

能永远从全人类经济福利出发来制定政策呢?事实上,当西欧和

日本经济复苏并分别完成了货币的可兑换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弊端便充分显露出来了。对于盈余国家来说,为了维持本国货币

与美元的固定汇率,该国必须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大量买人美元,

这将和国内的货币供给产生尖锐的矛盾。因为该国货币的大量投

放势必会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说“美元灾

的出现表明美国已经开始把它的通货膨胀转嫁到其他国家;对于

赤字国家来说,美元的大量抛出很可能会使它陷入外汇储备濒于

枯竭的困境,这样,为维持不合实际的固定汇率,各国在国际收

支调节与国内经济政策上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另外,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导致了私人投机资本在国际外汇市

场对固定汇率制的疯狂冲击。经济复苏、发展的快慢使各国货币

币值趋强或趋弱,而固定汇率制却人为地忽视这种趋势。一个国

家货币的币值最终反映出的还是该国宏观经济面的好坏与生产能

力的高低,即该国在世界资源配置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生产

效率高,币值趋强,大量资本流人,意味着该国可以利用更多的

资源来从事生产活动,这有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反之,将减少那些低效率国家的资源运用以避免浪费。同时,当

一国面临着过多资本的涌人时,为避免因本国货币供给急剧增加

引发的通货膨胀,也可通过调低利率来影响远期汇率以保持国内

的经济平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支出——变动政策与支出——转

换政策。前者作为一国的财政政策影响经济中对于商品与劳务的

总需求水平,后者作为汇率政策决定总需求在国内产品与国外产

品间的方向选择,一国必须同时将这两种政策加以运用才能达到

经济均衡。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如果不伴以货币贬值会弓l起更大的

国际收支赤字,紧缩性财政政策有时也需要货币的贬值来解决国

内的就业危机。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两种政策相互协调作

用被扼制。汇率的固定使很多国家两面受敌。德国政府被迫对流

入资本征收高额利息便是一例。二战后,德国的经济恢复明显强

于其他一些西欧国家,马克的坚挺和人们对美元的怀疑使得大量

外国资本流人德国,这就使德国政府难以应付:一方面,为了让

马克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可以维持,德国央行不得不大量购人美元

而引起本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另一方

面,德国央行为调整国内经济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的做法,也会因

外国资本的急剧流人而无法奏效,因为谁不愿意拥有一种不可能

贬值的货币的高息存款呢?基于这些原因,德国政府才不得不宣

布对外国流入资本的私人存款账户征收高额利息。

    除了本身的痼疾,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也有其历史原因

——美国的宏观经济出了问题。长时期的越战使美国不得不增加

政府开支,引起了美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逆差失衡与国内的急剧通

货膨胀,这一切都表明美元已不稳定,于是,一个在美国经济非

常强大的时候被遗忘的问题又出现了——信心。外国央行如果认

识他们持有的美元将不再像黄金那样值钱时,就再也不愿意持有

美元,而宁愿将它们兑成黄金。私人投资者也愿意放弃美元而保

有马克、日元这样的硬币。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美元成为投机

资本抛弃的对象,当美国无力也无意再承担为稳定世界经济而控

制自身货币发行量的职责时,布雷顿森林体系也走到了它的历史

尽头。

  四、浮动汇率下的资源配置

  应该说,浮动汇率制的选择促成了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的形

成,而国际货币多元化也成为浮动汇率制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之

一。理论上来说,浮动汇率制是最能体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的,因为各国央行不再为了固定汇率而干预外汇市场,于是,汇

率的弹性将成为国与国之间经济相对增长快慢的指标,即资源配

置的导航灯。

    浮动汇率制也有很久的历史,在西方国家实行金币本位制的

时候,一些殖民地、’附属国,特别是实行银币本位制度国家的货

币汇率,就曾长期不稳定,这实际上就是浮动汇率制度。第一次

世界大战以后,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和亚、非、拉一些发

展中国家,也曾实行过浮动汇率制度。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理论上说,如果各国央行不再为固定汇率而被迫干预

货币市场,政府就可以利甩货币政策来达到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平

衡,并且,各国不会再因为国家外部的因素导致本国出现通货膨

胀或通货紧缩。在1973年开始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浮动汇率

制帮助主要西方国家以灵活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走出了“滞

胀”的经济困境。石油危机不仅使得石油进口国出现大量经常项

目赤字,而且伴随着美国和苏联的农业歉收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

膨胀,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时候,灵活的货币政策

与财政手段的组合就显得异常重要。美国、德国首先降低了它们

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遏制通货膨胀(这时它们不再为汇率会因货

币供给变动难以维持固定比率而担心),这虽然加剧了1973~

1974年的衰退局面,但回落的通胀率为以后经济的正常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随后,各国政府又着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到1975年下半年,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

产值大幅度回升。遗憾的是,高失业率却一直保持了下来。此

外,由于美国和德国在货币政策上享有的灵活性使他们放弃了对

资本流动的严格管制,这使发展中国家能更方便地从国际金融市

场上筹资来维持它们的开支和经济增长,反过来说,发展中国家

对工业化国家出口商品较强的需求也有利于减轻1974年衰退带

来的危害。

    在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制以后,他们可以控制本国货币供给并

选择自己想要的通货膨胀(事实也证明高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比

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要疲软一些),但现实中,短期内,浮动

汇率制下一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然会对他国有所影响,所

以,浮汇制并不能完全隔绝外国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因

为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让国与国之闽的联系程度日益密切所造成

的。汇率的变动将引起他国进、出口需求的变动,进而导致他国

国际收支与国内生产的变动,这些“联动”现象最后都将反映在

他国的通胀率与汇率上。

    另外,实行了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并没有按照理论预期的那

样,因为汇率可以自由变动而放弃外汇储备。相反,从1972年

到1994年11月,主要工业国家的国际储备由1130亿美元上升

到4610亿美元,巨大的外汇储备说明现实的浮动汇率制与“清

洁浮动汇率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汇率的“肮脏浮动”下,

各国央行不会坐视本国货币汇率狂升狂降。他们将以手中的外汇

储备保证货币一定范围内的稳定以使生产和价格水平保持稳定。

“肮脏浮动”意味着各国间汇率的变动也不是完全依照市场的价

值规律发生作用,而是各国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这不仅对

各国生产力差异的显示及资源相应配置起着障碍作用,也给了投

机资本以空隙可钻,政府手中的外汇储备与国际游资比起来,简

直就是杯水车薪,所以,“肮脏浮动”也是浮动汇率制在现实经

济中不得已所采用的表现形式。这也是缘于各国政府对他国的不

信任和对主掌自身权利的偏好。

    浮动汇率制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改变汇率决定的不对称状

态。美元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有所变化。以前,各国央行将本国

货币“钉住”美元,并且集聚大量的美元作为它的国际储备,因

此,美联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决定货币供给而各国央行在决定本

国货币供给方面却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其他国家都可

以在出现“根本性失衡”的时候使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但

美元却不能轻易贬值。这种不对称让世界承担了美国、的通货膨

胀,也让美国背上了最大的债务包袱。浮动汇率制使国际储币多

元化,这样,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科技水平发达的国家的货币将

受到各国央行的青睐。美元由于它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经济的强大

而暂时仍作为大多数央行的主要外汇储备,但汇率风险已让各国

央行确信了“不能将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的真理。欧元

的问世势必极大改变国际外汇储备的格局。从前,美元、德国马

克、日元的抗争局面将变成美元、欧元、日元的鼎足之势。日本

国内经济的衰退影响到日元作为国际储币的地位,但今天的世界

毕竟已不同于二战后美元横行天下的情况。

    浮动汇率制的第三大法宝是它的自动稳定功能。理论上,当

出现某些经济变动时,浮动汇率制能促进经济本身进行迅速而且相对无痛苦的调整,比方说,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相对减少了需

求对就业冲击的影响,因为在外汇市场将通过名义汇率的变动自

动产生所需的实际货币贬值,这种汇率变动使通过失业来降低物

价的过程变得不那么需要。1981年美国财政扩张的影响说明浮

动汇率的稳定器作用。当美元升值时,美国的通货膨胀下降。美

国的消费者从贸易条件的改善中获益,同时美国的经济复苏对外

国的经济恢复起到了推动作用。产品市场状况的永久性变动需要

实际汇率的最终调整,虽然有时在部门间流动困难的情况下,产

品市场发生短期波动时可以实行“钉住”汇率,但经济政策的制

定者,总是难以弄清哪些波动是短期的,哪些是永久的,所以,

由浮动汇率自动反映这些变化可能更好。

    浮动汇率制也不是完美的,对它的批评,除了有政府可能滥

用货币自主权而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纪律性变差以及各国以邻为壑

的政策使得彼此间难以协调外,更多的都集中在浮动汇率制下不

稳定的投机和对贸易一投资的损害。应该承认的是,浮动汇率制

的实行,特别是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使得当今的国际金融市

场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投机狂潮。一定量的投机

对活跃市场、发现价值规律还是有作用的,但数额庞大的专业性

投机对整个市场说,危害性就很大了。据估计,国际游资的规模

已达7.2万亿美元,而这里面只有3%用以生产性投资,而其他

高达97%的部分被有关机构用于炒作,借以扩大自己的资产体

系,获取巨额利润。已有分析家警告说,衍生工具的不断出现已

经扭曲了传统的利率、货币和股票市场走势,形成暴起暴落的特

殊现象。一旦情况失控,世界很容易出现金融危机,甚至发生全

球性的经济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便是很好的一例。虽说“苍蝇

不叮无缝之蛋”,可在投机家们的宣传、煽动下,这条“缝”被

形容得无比可怕,印度尼西亚的骚乱就是明证。任何一个国家出

现这样的情况都是生产的毁灭、资源的浪费和历史的倒退。

    扼制投机风潮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任务。应该认识到。今天的

世界经济已不可能再回到资本管制时代,固定利率制也抵御不住

这么大的金融投机势力,反而,它才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货币.狂

贬的始作俑者。金融危机不是浮动汇率制造成的,它的根本原因

还是东南亚各国国内泡沫经济引发的货币危机、信用危机和信心

危机,直接原因则是索罗斯的进攻。所以,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

真正该认识到的,不是去取消浮动汇率制改行固定汇率,而是深

刻地调整本国经济结构,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打压泡

沫,同时在政府间形成互助机制,管理好衍生工具。其实衍生工

具的产生还是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如今“势大压人”,变成一

头谁也不敢轻易开罪的怪兽。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浮动汇率

制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高昂成本,所以认为浮动

汇率制使国际贸易使投资风险增大、收益降低的批评也是有一定

道理的、。但这种批评可能会让浮动汇率制背上一个过分夸大的罪

名,因为各国如果都只顾本国利益,“独自制定政策”,那么任何

货币体系都不可能良好的运行。因此,当各国无法在共同的宏观

经济问题上协调一致时,浮动汇率制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了。全球

的协调和政策的稳定是任何国际货币体系成功运作的前提,随着

主要工业国的政策制定者之间协商的增多,浮动汇率制的运行将

更加稳定、’更加良好。

第三节  自由贸易与资源配置

  一、自由贸易与商品流通

  贸易起源于人类最初的物物交换。原始人群生活方式的差异

加上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得劳动的技能被要求不断精进,专业分

工成了人类社会合作与进步的基础,而专业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

抑制了一个行业内部生产者在其他方面的创造力,却使人类的智

慧集中于一个又一个的领域而结出丰硕的成果。在专业分工的基

础上,才有了交换的必要,商品才开始流通于广阔的不同地域,

贸易越来越成为人类共同享受彼此创造财富的最佳途径。“我们

可以吃中美洲的香蕉,穿意大利的鞋,开德国的车,并在日本产

的电视上欣赏节目。”这就是弗里得曼在他在<自由选择>一书

中为美国人民描述出由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天堂般的生活。事实

上,在今天的国际经济生活中,专业分工已不再仅限于部门.甚

至国家之间也形成一定的专业生产差别。阿拉伯的石油、泰国的

大米、好莱坞的电影,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群表现出对进口品的

强烈偏好,对他们而言,所消费的不仅是跨越国境的物质商品.

更是一种令他们觉得新奇、舒适的国别文化。

    1990 1995年世界货物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高于80

年代后半期的5.8%,1996年世界进出口已达10.6万亿美元.

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85年的29%迅速增长到

1996年的30%,其增长速度几乎是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

受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也

由1985年的23%提高到1996年的33%,并且贸易联系也在深

入和多元化。尤其是最近几年,这一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经

济之间的关联已达到空前的程度。有人把今天的世界叫做“地球

村”,除了因为电信业的高度发达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而知天下

事,也是由于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让我们不出国门而享天下之

“福”。国际贸易不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

富,而且还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协调,鼓励国内竞争。

1846年废除<谷物法>后英国将近一个世纪的自由贸易、明治

维新后日本30年的自由贸易和现在香港的自由贸易,似乎都切

实地证明着贸易与繁荣的密不可分。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流通领域只是一个实现

财富的渠道而并不能创造财富。这一经典论述曾经使贸易在社会

主义国家倍受冷落.而如今,在国际贸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恰是

提供无形产品的服务贸易。应该说,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一块基石,阐明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但今天的

世界,劳动的复杂性已经很难让人区分提供有形产品劳动与无形

产品的劳动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最关键的是劳动满足人的需求

的有效性。充分享受丰富的商品所带来的舒适生活也是人类追求

的目标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国际贸易,已经可以被视

作人类财富的创造源泉之一,并发挥着巨大作用。

    贸易带来的福利如此明显,使它倍受赞美;可另一方面,由

于它所引起的国内失业、收支逆差也成为许多人敌视它韵原因。

近代二三百年的世界经济中,贸易自由主义与贸易保守主义的辩

争曾让整个世界在繁荣与萧条间疲于奔命。(特别是当某些国家

因为国际贸易而使国内某些集团利益受损或国际收支逆差难以平

衡时,国际贸易便被扣上“罪魁祸首”的帽子。)一主张贸易自由

化的学者认为,如果一国政府不对进出口贸易将以限制和干涉.

允许商品、劳务自由输入和输出,那么生产和消费增加,福利水

平提高,全世界的资源配置将达到最优。

    二、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

    18世纪后半叶英国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派

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国际分工的重要性

以及自由贸易的最初理论——绝对利益说。该理论指出两国间进

行国际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生产成本的差异上,一国应出口那些本

国生产比较有效率的商品,而进口国外生产效率高、本国效率低

的商品。因为效率的高低即意味着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通过市

场的力量减少资源利用率低行业的生产而鼓励资源利用率高行业

的生产,这不管对于一国还是全世界而言都是资源最佳配置的途

径。由此可以看出,贸易自由主义理论从一开始就把一国居民所

享受的真正福利多少与资源是否有效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分

析。这充分说明了西方经济学派“以人为本’’的研究宗旨。弗里

得曼指出:“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这两种思想的携手并进,在美

  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在我们的头脑里,这些思想仍占据着很重

  要的位置,我们大家都浸透了这些思想,它们是我们生存的真实

  依据……我们终于醒悟过来了,我们再次认识到一个管制过严的

  社会的威胁,终于懂得了好的目标可以被坏的方法所歪曲,懂得

  了依靠人民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自由地管理他们的生活,乃是一

  个伟大的社会发挥其全部潜力的最可靠方法。”也正基于此,他

  才将1776年发生的两件事情认定为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大事。

  一件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另一件就是杰斐逊<独立

  宣言>的诞生。在经济领域中,这种自由主义思想所确认的,就

  是在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出现以后,真正能代表社会中绝大多

  数人利益的便是市场。政府只不过是站在一个理性、客观的角

  度,对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以及市场参与者本身受道

  德、法律水平限制而表现出危害众益的行为,制定出法律、规章

  以保障市场的公正与人的有效自由。不可否认,历史的原因和发

  展的规律使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程度的不平等、不自

  由,而这一趋向在它的未来发展中可能更为明显。我们需要政府

  独立于市场之外,由它的能够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与反省的专家

  集团来充当人类经济的“守夜人”,而不是在市场中寻求更大权

  力来支配资源。这才是传统经济学派将自由经济置于神圣不可侵

  犯的地位的原因。

    斯密之后的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以比较成

  本说充实了贸易自由化理论体系。他指出,即使一国所有行业都

  缺乏生产效率,也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这种利益源于进口

  品中所包含的他国的更高级的生产力,所以一国应根据自己的相

  对优势确定生产并进行贸易。遗憾的是,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利益

  分配模型只是一个静态的模式,它未能认识到国际贸易对一国潜

  在优势的促进与发展。事实上,贸易自由化对资源配置的巨大有

  效促进不仅使人民可以享受到科技含量更丰富、价格更为低廉的

  商品和服务,更是利用流通环节的激励、竞争作用,通过消费者

    11.6

对于产品的选择实现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完成资源在国家、部

门、企业间的有效分配。

    比较成本说的缺憾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论”中得到了一

定弥补。作为一种动态的模型,“产品生命周期循环”将技术作

为资源之一,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一国在某种产品

的生产技术享有领先的优势,使其在该产品的出口上成为垄断

者,而高额垄断利润会刺激和该国拥有近似技术水平的国家生产

同类产品以分取利润,当这种产品的技术走向成熟时,决定其竞

争力的基础将是价格优势,最初的技术拥有国会选择海外人力低

廉的地方,通过技术转移和利用当地劳动力生产出价格上更为便

宜的产品,并最后反向出口到该国国内市场以及世界市场。这个

动态的过程比较好地解释了贸易利益的实质。在可利用资源范围

不断扩大的世界经济中,哪一国能更好地挖掘出新的要素资源就

可以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主动地位(它可以利用新资源的独特性获

取超额价值,也可以利用他国范围内廉价资源与自身技术的结合

得到巨大的市场份额)。而利用要素资源韵成本将是决定消费者

所享受到的福利多少的关键。

    这一点,在俄林的“要素禀赋说”里也有理论上的支持。因

为俄林也相信一国应生产并出口那些含有本国大量拥有的、比其

他国家更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所占

比例较大的商品。国际贸易结果将使生产要素的国际价格趋于一

致。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这里他所说的“便宜”和“昂贵”

正是指的一国在资源利用上的效率问题。关于国际贸易中进出口

要素比例的问题,曾有过“里昂惕夫之谜”的争论。美国怎么可

能是一个进口资本密集产品而出口劳动密集产品的国家呢?其

实,“里昂惕夫之谜”并不是要素比例决定国际贸易方向的反论。

正是由于美国的高科技作为人力成本的一部分包含在其产品中,

才给人以统计上的错觉。当今世界要素资源的内涵比以前要丰富

得多,由科技、信息这样有竞争力的要素资源叠加起来的人力劳

   

动又怎么能和一般劳动相提并论呢?看看美国今天的微软、IBM

和网景,有谁能否认美国人工的科技、信息和资本的含金量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相信,自由贸易可以让那些拥有丰富资源

的国家以高效率的生产发挥他们的优势。

    同时,贸易自由化也将极大地促进投资自由化。1995年国

际直接投资存量为2.7万亿美元,共有3.9万家母公司和27万

家子公司参与国际直接投资。1993年跨国公司子公司全球销售

额已达到6万亿美元。这样,技术发达的国家通过海外生产将当

地因技术水平限制无法利用的丰富廉价资源制造成商品供应全球

市场。这种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将

为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一个优良的机制。有人或许会担心,

国外生产会替代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但应看到,建立国外子公司

对国际外贸易不会有太大的负面影响,在替代贸易的同时,国外

子公司通常还会创造对其他产品,如资本品和中间品与劳务的需

求。这些产品和劳务可能会来自母公司的其他部门、母公司供应

商、母公司其他公司或第三国公司。对于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来

说,在直接投资完成其国际化生产后,企业内贸易也成为国际贸

易中有相当比重的部分。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

的企业内出口占日本总出口的24%,瑞典总出口的38%,所以.

企业内贸易成为反映跨国公司体系中一体化和地理分散程度的重

要指标,也是反映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相互影响程度的最重要指

标之一。

    当然,贸易自由化在现实中并非完美无缺,但它的负作用主

要是全球市场化程度不深入、不一致所造成的。贸易自由化是市

场经济在国际交换中的贸易主张,但信息不完全和生产力水平的

差异,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难以兼顾的道德因素在现实情况

中令人失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指责发达国家以贸易

自由化为名,实行不平等的国际交换,变相掠夺他国资源。这些

责难使贸易自由化在全球多边谈判中频频受阻,而贸易保护主义

反而在一些地方占了上风。事实上,在人类无法达成道德认识和

道德行为的统一时,自由贸易只能作为现实的“次优选择”。

    自由贸易不仅在成本一收益的分析中占有优势,还有着其他

巨大的额外收益。第一,自由贸易能促成规模经济,被保护的市

场不仅生产被分割,而且由于减少的竞争提高利润,从而吸引太

多的厂商进入被保护的行业,自然造成规模经济不足和资源浪

费。第二,自由贸易通过寻求新的出口途径和参与同进口产品的

竞争,为企业家提供了向先进的管理体制学习和革新的机会。

    要素资源范围的扩大,表明人类可以利用改变自己生存状态

的手段的增多。虽然每种要素都可用于生产以创造财富,但要素

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0可以将要素分为原发性要素和派生性要素

两种。前者如土地、能源、劳动力等人类社会形成初期便在使用

的资源,后者如技术、信息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在生产中显

现出来并发挥巨大作用的资源。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尤以

派生性资源对原发性资源的改造、开发作用更显重要。_个简单

的例子就是,高科技环境下种植的农田的产量比封建社会中人播

牛耕方式下的产量要多得多。所以,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任务就

是尽可能让派生性因素完成对原发性资源的利用改造,并将这两

种资源协调地应用与生产之中。

    三、贸易保护主义与资源合理配置的陷阱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很能迷惑和讨好国内人民的理论。英国

威廉.斯坦福特在其“早期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中,就认为

金银才是一国、的真正财富。国-际贸易中,一国所得即为一国所

失,所以,外贸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国家应该干预贸易,保证出

超,严禁金银出口和奢侈品进口,垄断外汇。在这里,金银作为

货币的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职能被过分强调了。如果一国为了单

纯追求金银储备的数量,只出口不进口,实际上是让国内的消费

者遭受损失,而让外国居民享受福利,则无疑是饮鸩止渴,不是

长远之策。

    此后,托马斯·曼在其<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中

阐明了“晚期重商主义”的主张。他认为对进口的适当放宽是允

许的,但要建立在国际贸易顺差的基础上,出口产业应得到大力

扶持。这些观点也表明当时英国作为资本主义体系的强国,对发

展中国家资源掠夺的疯狂以及对法、荷等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的国

家的进口敌视。这一理论与当今的世界经济是不合拍的。任何国

家都不可能再完全依靠强力来建立一种既保护国内产业又剥削国

外产业的贸易机制,而且,重商主义对于国际收支顺差以及硬通

货的偏好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程度更加深化、国内外经济影响更

强的情况下,将会使一国政策的制定者经常作出不符合大多数人

利益的决定。其实,抛开“重商主义”这种狭隘的贵金属偏好,

也会发现这一理论中含有“科学、真理的成分”。凯恩斯就曾指

出,在某些情况下,贸易顺差会使国内增加投资,投资经过层数

效应最终将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刺激经济,增加就业,这对于处

在经济危机中的国家来说是有利的。

·’近代以来,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层出不穷。有

的是建立在特定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收益一损失对比分析上,有

的则是以纯粹的民族感情为口号。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理论,都是

一国政府为平衡国内外经济的权宜之策,很多都缺乏科学的理论

支持,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在形形色色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学派背后,总有一个共同的发

动者——特殊利益集团。这种集团可能因行业、规模而异,但它

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此,经济学家曼柯·奥尔森指出:“代表团

体利益政治行为是一种利众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殊集

团往往以集体身份出现与政府进行政治上的对话来保护团体内成

员的利益,可实质上,团体外更多的人的福利被牺牲,因为那微

规模较小的团体<因丽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从有利的政策中获取

一份由小到大的收益)和组织良好的集团(因而内部成员能够被

动员去维护组织利益.)作为集体,虽然人数并不太多,但政治上

的砝码却很重。这就使得那些在总体上损失巨大但是任何个人损

失都很小的政策不会遭到有效的反对,而在学术上也出现了迎合

它们需要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杰格迪什·巴格瓦蒂指出:“对于

特殊利益集团来说,任何事情都没有比援引站在他们一边的至少

一个享有盛名的学者,借此取得合法性,以此来表示它们的私人

利益与公众利益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弗里得曼也指出:“我们

责备‘特殊利益’,但当‘特殊利益’关系到我们自己的时候,

就不责备了。我们每一个人知道,对自己有利的,对国家有利,

因而,我们的‘特殊利益’便各不相同,其结果是,各种约束和

限制一起向我们涌来,使我们大家的环境如此之糟,以致如果取

消所有制限制,我们的处境反倒会好一些。”面对这样深刻的自

我剖析,怎么还能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可以真正“保护”我们呢?

要知道,“保护”实际上意味着剥削消费者。

    很多人都相信“幼稚产业保护论”,认为被保护的产业在将

来得到的利益超过因保护而现在遭受的损失。但这种婴儿工业论

也是一种烟幕。韩国汽车工业就是个例子,虽然发展得快,出口

量也很大,但进口汽车关税依然居高不下。很多时候,政府就像

一个粗心的母亲,把自己的孩子裹得严严实实,不让别人碰一

下,却忘了教孩子在竞争的环境中学会求生。受到过分保护的小

孩长大后一般都摆脱不了弗洛依德的“恋母情节”,企业也一样。

    还有一种论调是反对、自由贸易的“国内市场失灵论”。它认

为,在国内市场没有完成应有的功能,如劳动力市场没能出清、

资本市场没有有效配置资源等情况下,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某一种

市场经济机制的扭曲可以通过抵消其他市场失灵的结果而增加社

会福利。用行话说,“外界的”影响会使“市场失灵”,也就是说

我们不可能让受到影响的人得到补偿或付出代价,因为这样做费

用太大;第三者被强加了不自愿的交易··…·这等于承认经济内部

功能不完全可能会使干预其外部经济关系的行为趋于合理。可是,“市场失灵”虽然的确存在,但这很难成为对抗自由经济与

自由贸易的借口。从这样的推论看起来,似乎政府采取的任何措

施都是正常……但这纯粹是误解。外界的影响不仅可以使“市场

失灵”,也可以使“政府失灵”。私人活动对第三者影响之所以意

义重大,主要是因为难以弄清哪些是给外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让政府做到这一点也很难。因此,政府试图改变这种状况的

努力最后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把损失加到无辜的第三者头上

或者让侥幸旁观的人得到好处。弗里得曼关于“市场失灵”的论

述当然也有片面之处,因为总的来说,政府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负作用一般不为人所知),比如说通过制定法律及规章制度来使

避免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对人强加于它的损害的反

应是滞后的,它不会像工人天天上街游行来发泄怒火。但自然的

这种默无声息的容忍实际上也是在为它实施对人类的最后惩罚而

聚集仇恨,所以,政府在环保上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但这依旧不

能作为政府以“市场失灵”为借口去干涉自由贸易的理由。首

先,国内市场的失灵,应由针对问题根源的国内政策来修正,因

为间接的政策总会无意中导致对社会其他部分行为的扭曲;其

次,经济学家也很难对市场失灵进行充分的诊断并开出对症的药

方,离开自由贸易之路,想要确定一种“次优”的贸易政策也是

相当困难的。即使在贸易保护主义集团的内部,也很难就选择一

种什么样的非自由贸易政策达成共识,这很容易给一些特殊利益

集团以空隙可钻,而使最后的政策忽视了社会整体福利。所以

说,如果市场失灵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好不要打开装满

了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潘多拉之盒”,因为承诺自由贸易

可能还是最好的选择。

    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所得到的支持是广泛而坚实的。它在经济

领域的巨大作用,也充分证明了自由主义在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

伟大的指导意义。它所强调的人类各个阶层、各民族话语上的平

等权利,也是“乌托邦”的缔想者们所孜孜以求的。可惜的是。

人类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一方面强调了天赋权利神圣不可侵

犯,一方面又纵容自己的各种缺点在自由主义的大旗下泛滥成

灾,这才有了惟利是图、人情淡漠,才有了世界大战、环境污

染。有时,我们过于相信手中掌握的技术的威力而忽视可能受到

处罚的严重。

    当国民意识到自己虚弱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愚昧的时候,政府

悄悄膨胀了手中的权利,并利用民族间的距离成功地在国民心中

树立起一个神圣而虚渺的“国家”的概念,而当地人民一旦放弃

了思考的权利而甘愿被这一概念奴役的时候,一个接一个的错误

并会发生。无论什么时候,国家都是应该是模糊的,而人才是最

清晰、最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人的生存、发展、幸福、和谐,不

应成为国家发动战争的借口,不应成为环境遭到污染的起由。人

从产生到现在,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或许只是个偶然的错误;从

现在到未来,难道还要在“或许”的轨迹上继续前行吗?

    伟大的思想者雅斯贝尔斯说过:“谁以最大的悲剧态度看待

人的将来,谁倒是真正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手里。”自

由经济正是给了人们悲观的权利,而强调以自我的反省、批判来

代替国家的教育、指挥。同时,国家更应让它的子民学会思考而

不是习惯于服从,更应关注民族的未来是否还能具有伟大的创造

力,所以,在经济及其他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减少它的控制,

特别是在政府不能完全保证它可以不被某些集团左右的时候,这

种控制的弱化就更显重要了。市场经济,其实是人文主义的经济

机制,我们看到的市场经济中的种种丑恶并不是它的过错,而是

人类劣根性的暴露,所以,市场不应为揭开人类道德的“遮羞

布”而背上骂名。让每个人学会思考,从思考中知道畏惧,从思

考中找到方向,以宗教般的虔诚来剖析自己的作为,这才是民

族、国家、社会的出路。自由经济已在世界繁荣发展,也在中国

落地生根,至于花开何时,就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

所考虑的事情,而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去努力追求的。

参考文献

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侯若石、傅梦久:{信息高速公路一世界经济的新里程>时事出版社。

刘传良、岳润生、戴伟:(现代金融信息学}。农业出版社。

李京文、郑友敬、[日]小松绮清介:{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90年代世界经济与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美]弗里德曼:<自由选择)。

[美]杰格迪什.巴格瓦蒂:<风险中的世界贸易体系)。

《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

[美]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研究院简介  |  专家团队  |  通知公告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欢迎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和建立链接 京ICP备090277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400710号

    
Spiral bevel gearbox
spiral bevel gear
spiral bevel gear manufactur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