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般的文明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它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成分的总
和,标志着文化的进步程度,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它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总和,包括生产力状况,生产规模,社会物
质财富积累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等,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总和,一方面体现l『社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素养水平,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世界观,信念和理想。从人类发展电看,经历J’
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代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F依靠农耕牧
渔丽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台一的;工业文明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
生存出发,迅速发展生产力,目工业革命以来.凡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加大,创
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现在,发达国家一个平民的生活享受比一千年前的封建皇
帝好多少倍。工业文明强调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高速掠夺自然资源为价值
取向,极大地推进了人粪文明的发展,但是,工业文明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
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
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
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这不仅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
还对人类的继续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这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工业文明在另~。方面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希望,这就是表征后工业社会
已来临的信息文明。信息文明以工业文明为基础,以信息增殖为目的.作为生态文
明的管理手段,极大地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困境,应该确立一种新的生存与发
展意识的文明观——生态文明观,它继承和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长处,以
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以信息文明作为管理手段,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是在这个基础上与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两
者必须协调,人类的经济社会才能持续发展。从生态文明观看来,人类与生存环境
的共同进化就是生态文明,威胁其共同进化的就是生态愚昧,只有在最少耗费物
质能量和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社会
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
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超过工业文明观且具有建设性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意识,它
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
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扶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
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
“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确立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伦理需要,它是决定人类发展去向和
国家、地区发展去向的不可抗拒的规律,同时它也决定了区域或集团的行为模式
应该是建立生态联盟,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自然发展史看,先有目然界的
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两者相互制约,人类是在与自然界保持着动态平衡中逐步
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口较少,生产力相对水平低,对自然的开发强度不
大,即使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动态平衡,人口则迁徙别的地区建立新地区的动态平
衡,维持着农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阶段,生产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对自
然界的开发强度大,工业新陈代谢加剧,吞进大量资源,吐出大量废弃物,在全球
范围内污染环境,自然界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动态失衡并且越来越严重,由于人
玎膨胀,地球上再也没有可供迁徙的未开发的生态区域,再没有可随意倾倒废弃
物的处所,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从工业文明阶段进
入生态文明阶段,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
明阶段的自然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动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的计划,资源的配置,
土地的绿化等进行不断监控和协调来实现的,总之是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真
理性评价转移到真理价值与生态价值评价相结合并逐步完善操作性的生态价值
评价指标体系,使民众的生态意识形成政策法令,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其基
本特征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对资源的开发要投入补偿资金,补偿强
度和有效性必须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建立
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
生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要靠生态经济学作指导,生态经济学是新的生存观和
发展观的结合,它以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前提,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基本原
理,按照目然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取得最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构成独特
的体系。生态经济学着眼于战略高度,把经济发展中的全局性利益和局部性利益
紧瘟:结合起来,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可
以说生态经济学是生态文明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和生存经济学。
建立生态经济新秩序的核心是要遵循生态价值规律,即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
的结合,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结合,生态价值规律不仅是生态经济学的基
本规律,而且是生态文明阶段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如果经济活动中不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为前提,改变生态系统的
组份并使生态系统失去功能,生态系统一旦崩溃,社会生产力也随之崩溃;若经济
活动遵循了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价值规律,不仅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而
且社会效益也会随之提高。
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公
众的生态意识和与可持续发展相容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和进一步提高解
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能力。
观念更新就是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科学与传
统智慧进行深刻地反思;尤其是对于工业文明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牛顿机械观在
各个领域中的影响进行深刻反思。规范转变的方向就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坐标
系甲进行选择,充分利用现代物理的时空观,物质观和因果观j充分利用现代技术
的新材料、新能源及信息、生物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有关生命、意识和进化的系
统观;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和生态经济相结合的生态文明观,使规范转变的方向与
生态文明观相一致,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一致,与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人天观相一致。
特别强调的是,在公众心理改造的同时.重点在于进行知识阶层、决策者和社
会法典设计者的规范转变。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思考出的一种新的文明观,只有把政
治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经济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
只有以生态文明观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才是完整的并且能保证人类可持续发
展的生产力。
全球已进化到了这种程度,即明天发生什么?在于我们今天做什么j现代科学
技术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决定着明天的世界将是怎样。现代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在短短的百年内创造了辉煌成就,所生产的物质总量相当于百年前
人类生产量的总和,人口也成倍地增长,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随着这种繁荣的
出现,全球生态危机日益迫近,成为人类的巨大压力,面对压力,人们感到解决全
球生态危机时力不从心。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无可奈何的悲观主义隋绪。其原
因在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崛起才二百年的历电,全球性生态危机从本世纪七十年代
才Et益明显,这种科技发展和生态危机的局面向进化着的人类意识提出了挑战,
意识进化的历史远短于生物进化历史,面对这一挑战,非生态文明的意识还无力
应战以保持生物的进化,非生态文明意识还无力给科学技术定向,要解决全球生
态危机,协调人与自然界矛盾的关键在于促进全球生态意识的进化,对现代科学
技术进行生态价值评价,在全球生态意识的指导下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实现科学
技术的生态价值取向,建立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产业结构,这种具有生态价值取
向意义的科学技术产业才是具有保持基因,保持人类持续发展,保持地球不致于
毁灭的伦理意义上的第一生产力,我们正处在转折点,不完成这种转折,人类将自
取灭亡,这种转折意味着重建。以生态价值为指导,重建文化意识、重建科学技术、
重建经济、重建世界生态秩序,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实践,完成人类在现代科学技
术生态化的水平上的生态复皈。
(1)生态意识低下是导致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人的行为受意识、观念的支
配,当今所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群众和决策者缺乏生态意识的
行为所造成的。生态意识是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u即
是处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发与
保护、生产与生活等关系应具备的生态学观念。人类早期与环境协调,顺应天时地
利的行为是不自觉的朴素生态意识。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生产力水平大大
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提高,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强度越来越大,仅靠不自觉
的朴素生态意识是不够的,如果不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从不自觉走向自
觉,那将会阻碍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阻碍文明进步,甚至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
从表面上看,发达工业国似乎已经跨过生态环境危险期,但是通过利用发展
中国家的资源和输出污染的做法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这种污染通过全
球性循环又反过来影响工业发达国的环境,所以全球污染不仅仅是某一国、某,一
地区的问题,而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
是由于缺乏自觉的生态意识造成的。据《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报告(牛津大学出
版社):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公顷富饶的旱地变成沙漠,这样不到30年就相当于
一个沙特阿拉伯;每年有1100万公顷森林被破环,30年内毁林面积就约等于一
个印度;六十年代每年遭受旱、涝灾害影响的人数为2370万,七十年代则上升为
2980万,工业生产和城市化所产生的废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酸雨,温室效
应,臭氧层损耗、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危及人体建康及破坏生产力的严重事件,如
近年来非洲的干旱导致100万人丧身,3500万人频于死亡边缘,印度博帕尔农药
厂毒气泄漏,使2000多人丧生,20多万人失明或残废;近三年来有6000万人死于
与饮水和营养不良有关的腹泻疾病。
在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j5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泥土50亿吨左右,带
走的氮、磷、钾约4000多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的年产量。全国森林覆盖率低于
12%,每年木材消耗量超过生产量达l亿立方米,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7.7亿亩;
J954年以来,长江甲F游天然湖泊面积减少了1300平方公里50年代末至70年
代末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约15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1.4%;由
于水土流失等原因,全国86。o座水库中有40%处于病险库状态;近十年来,平均
每年受灾,成灾面积为50年代的两倍多;全国各大江河的干流有12.7%,支流有
55%受到污染。
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的社会根源是决策行为的短期化,我国城乡生态环
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掠夺式经营,只关心近期和局部的经济利益,无视资源环境
和长远的整体效益;经济根源是资源环境的无偿使用,传统的经济学从劳动价值
观出发认为,由于没有附加人的劳动,许多自然资源不具备商品价值,但从生态学
的观点看资源是有限的,其短缺性使其具有一定的价格,是值钱的资源环境的无
偿使用、不计八成本的做法必然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从自然
与人的生存关系相联系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资源是有价值的,而且也是有价格
的。认识根源是现代大生产只追求工序之间快捷联系,看不到被加工的原料生产
物对于人类生态系统的最本质的生命支撑性作用,任何技术生产都是由获取最大
收益的原则所决定的,以致予钱的获取决定了生产物的存在被生产物溶化成市场
价格,即事物的存在表现为市场价格。
重建文化意识就是注重建立和提高全民生态意识,首先要普及生态学教育.
普及生态伦理,制定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生态法规,建立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联盟。
建立人依赖自然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意识。建立生态系统对物质、能
量、信息充分利用的最优演替对策的效率意识,克服人类对资源的浪费;建立生态
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意识;建立生态库意识,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主体生态
系统与周围资源、环境或与源和汇的关系失调。我们称能为主体生态系统贮存,提
供或运输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与该系统的生存、发展和演替密切相关的系统为该
主体生态系统的生态库,生态库对主体生态系统起着哺育、促进和抑制的作用。生
态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们在经济建设中重视和周围生态库的相互关系,重视
生态库的价值、生态库的容量、支撑能力以及生态库的建设。
(2)重建文化意识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
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西方文化也随之进入后现代时期,后现代
主义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动,对
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文化是科学技术悲观论的泛化,是全球生
态危机在意识上一种反应,所以出现这种虚无主义文化现象,是因为人们打破了
传统的价值观,但是还未找到新的价值观,这是新旧价值观转型时期的一种必然
文化现象。针对以贝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由于科技的日益膨胀,分工是一
个重要特点,分工遍及社会的各个角和各种职业,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使得人们对整体失去把握,随之也就失去价值性评价。针对这一观点哈贝马斯提
倡交流、理解、重建新理性,这种新理性被称之为交流理性,一种是力图使人类从
自然走向自由的人文理性;另一种是使人陷入规范、界定并驯服自然的工具理性;
交流理性则是对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提升,并以这种交流理性与后现代主义对
抗。无论是贝尔的观点或是哈贝马斯的观点,他们都陷入困境,因为贝尔没有看到
科技技术的生态化,而哈贝马斯又没有找到交流理性的前提是全球生态文化意
识,只有全球生态文化意识才能给科学技术定向并发展生态化的生产力、生产关
系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应的社会体制才能消除全球生态危机,通过这一过程,促进
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他们都没有看到,为人类的持续发展,只有以生态文明观为指
导,给科学技术以生态化取向,用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才能实现人类对整体性
的把握,在全球生态文明意义上进行交流,理解和建立生态文明新理性。还要充分
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生物可以无限繁殖,人类也不例外,摒弃拜物,减少扩张、战
争,建立代间均衡的伦理;保护自然界,保护基因,建立人类与自然界共存的终极
目标。
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在研究了世界有史以来的各种文明体例后,盛赞中国文
化的世界精神,认为只有中国才能有资格成为实现统一世界的新主轴,中国传统
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就是启迪人类确立全球生态文明观的深层哲学思
想。
(3)重建科学技术传统的科学技术缺乏与全球的生态联系,牛顿力学的实
物中心论成人们构建现代产业构型的基础,尽管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使我们改变了
对微观和宏观高速的理解,但是仍未解决热力学熵与达尔进化论中由时间所规定
的相反进化方向之间矛盾,非平衡态热力学试图用扩大系统界面的形式提出负熵
来解决这一矛盾,分子生物学试图在分子水平上沟通达尔文的生物进化时间之矢
与热力学的物质进化之矢之间矛盾,但是这两种努力都陷入困境。混沌理论指出
确定性宏观系统出现内在随机性,复杂现象背后有简单的原因,奇异吸引子成了
左右复杂现象的信息源,若将这种信息的自创生与全球进化的历史相联系又使我
们对全球生态危机的研究走进了无中生有的深渊,同时也从物质本体的实在论进
入精神本体的虚无主义。由此可见,连物理学前沿混沌理论也不足以为全球问题
的研究提理论基础。由此看出,我们必须建立与全球生态联系密切的生态化科学
技术,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生态产业化的生产力构型。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压
力,“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迅速发展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力,并使之符
合生态价值的评价,逐步完成对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并将其与新发展的生态
产业相配合,才能有效地摆脱全球生态危机。
(4)重建生态经济秩序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正是
由于传统经济理论的缺陷才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在生产成本中没有
把废物的处理费用算在内,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高额利润。而追求
这种高额利润是所有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指标国民生
产总值(GNP)不能正确地反映经济福利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它没有考虑到污染和
城市化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应该用生态经济学取代传统的经济学。重新评价经济
形势,调整产业结构以考虑到生态效益,用生态价值评价重建新的产业,建立国家
性国际性的生态经济新秩序,其基本特征是减轻经济发展中资本积累的马太效
益,消除绝对贫困化,同时减少因为过度发达浪费资源和因为过度贫困破坏资源
的两种恶性循环,强调整个世界的持续发展.并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国际社会必须
投入资金保护自然,进行补偿,这种补偿的强度与有效性务必保证生态潜力的增
长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
生态经济新秩序的重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I.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物质的国际闻流动;减少在贫困地区设置
污染性工业。
Ⅱ.消除贫困,在国际是解决南北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以免拉美国家因贫围大
量砍伐热带雨林。增加国际援助,提高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内是解决东西
问题,以免西部贫困地区对已经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缩小东西差距。
提高西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Ⅲ。制止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削减核武器,把核力量对全球生态环境毁灭
性的打击的可能性到最小限度。
Ⅳ.加强对有用基因的保护,建立全球性的生态保护区,设置以生态资源可持
续利用为目的的贸易限制。划分生态环境脆弱类型,规定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成本
核算的级差标准。
(5)开展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实现人类的生态复皈。大力开展生态意识教育
让全人类更新思想观念,建立一个生态型新世界观,主要内容是人对凡与自然关
系和与之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以及生态环境意识的产生和提
高,让全人类都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生命的摇蓝,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自然是人的生命构成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要严防人类
进入这样的误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新的征服自然界的手段,苏联学者维纳
茨基把由科学的智慧管理下的人类生存环境称为智慧圈。其人类自养性观点是这
一思路的集中概括,主张依靠科学创造新能源。合成材料和食品,闯出谤;人娄成
为相对不依赖生物圈的特殊生物的途径。事实上,美国所建的“生物圈2号”就是
智慧圈理论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人类自养性观点的检验,遗憾的是“生物圈2号”
的实践是失败的。尽管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若没有现存的遗传基因,人类至今连一
粒粮食、一棵疏菜也合成不了,更不用说猪马牛羊等肉类品了,不要忘记,人类操
纵着巨大的能量,操纵着多么先进的机器,但一回到餐桌上,人类的食品永远是那
么原始、那么自然,民以食为天,这就是人类最同一的东西。这就是人类共同的
“根”。
大力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和工业生态工程,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八
字方针,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
理,多种成分互相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
化的原理,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在工业生态工程中,有
效控制工业废品的新陈代谢,减步矿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无污染能源,减少核能的
使用,减低城市化的速度,加强城市垂直绿化程度,控制热岛效应。大力开展植树
造林,森林是生态平衡的主体,通过森林、防止水士流失、防止沙漠化,再造表土,
保持增加基因品种。有效地进行全球性计划生育,研究对人体无副作用避孕形式,
控制人口膨胀,世界范围内的计划生育是绝对必要的,任何反对计划生育的论调.
都是反人类的弥天大罪。
我们正处于由物理观为主的时代向生态观为主的时代转折期,地球是人类的
母亲,从古至今,多少人怀着宗教般的感恩、宗教般敬畏。依恋着地球,自然主义并
总是把地球当作自己的皈依之处,西方哲学把地球称作大地女神盖娅,把地球当
作一个巨大的有机生物,工业化使大自然创痛臣探,它唤起了人们对昔目田园牧
歌生活的恋念。早期的生态学家怀特和席锐都是把自身融于自然的狂热份子。东
方的自然主义有更久远的历史,人们把自然神化,带着无限的崇敬眷恋着自然,陶
渊明是一位晋代的大诗人,更是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桃花源式纯朴生活更
勾起了现代人的回归自然的悠情,几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写出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古朴思想。如今在迷科学技术高歌猛进
的年代,地球母亲受到了伤害,人类之心无以回皈,但我们确信科学技术的生态
化、工、农业生产的生态化,会创造出更加富足、协调、美妙的田园诗.人和自然界
相互的全面依赖产生了全面合作,一体化发展,协同进化大趋势,会形成比纯自然
主义高几个层次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律动共鸣,重新奏出新田园牧歌,人类对
大自然不仅会在生理回归,而且还带着宗教般的信念完成生态文明意义上生态回
皈。
自从1992年6月巴西里约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很多国家都在着手制定本
国的2l世纪议程,以确立环境与发展的方向。自从]987年“布仑特兰报告”发表
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准则和行动纲领,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尤其是联合国
环发大会以来,可持续发展更成为全球在下一世纪所追求的基本目标,世界各国
正陆续将其纳入到政府行为的基本运作之中。中国是联合国环发会议的签字国,
在环境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国,中
国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对世界的一种特殊贡献,具有重大意义。
在上述形势下,国务院50多个部委300多位专家,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第一
个编制出国家级的《中国2l世纪议程》即《中国2l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书》,它代表了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承诺,代表了中国走持
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不仅是树立了中国政府关切全球环境的形象,更在
于使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会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2l世纪议程》,并强调:它从
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出发,提出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
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它将成为制定我国国民经济
和中、长期社会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的制定
中,作为重要目标和内容,得到具体体现。同时具体体现了中国政府认真履行《21
世纪议程》的实际行动和原则立场。
1994年4月15臼,《中国2l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开始实旖。众所周知,中
国是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台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人口基数庞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低.部份
地区贫困化等一些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要实现的发
展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今后不能走只注重数量增长,不考虑资源持续利用的
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关系到能否生存下去的战略
抉择。《中国2l世纪议程》大体上可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
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台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是一个庞大且跨大时空的规
划,共设方案78个,并不断地推出优先项目滚动计划。
第一批优先项目计划是从《中国21世纪议程》中分解出来的可操作项目,将
作为国家中长期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内容。它包括9个优先领域,60多个项目,内
容主要涉及能力建设,关键技术和示范工程。
优先项目计划的推出是实施《中国2l世纪议程》的一个重步骤。将采用滚动、
灵活的方式实施这个计划,包括多边、双边援助、贷款、独资、合资等。联合国持续
发展委员会设立了“2l世纪能力建设基金”,希望能得到该基金和有关国际组织的
合作,如果项目投资的40%能得到国际基金的合作,将会大大加快计划的实施速
度。优先项目投资的原则,必须立足于国内解决,不管国际合作情况如何,国家计
委都会想办法落实项目资金:堤:国家投入、二是国家贷款,三是通过地方企业联
合实施。国际援助与使用资金的争取,由uNDP与中国国务院联合已在中国召开
了“中国2l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商定,参加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
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委派的代表。
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机构在中国纷纷成立:北京大学于1994年1月4日成
Z,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月28曰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可持续发展专
业委员会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5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
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成立。j 993年12月儿日“全国第一届持续发展与生态学学术
计论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5月又在中国召开了“‘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
讨会,该会议正是在《中国2l世纪议程》开始实施之际召开的,它对中国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八研究中国的环境与发展对策,全面实施中国2l世纪
议程具有推动作用。
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关注性研究,应该比较全面地探讨了中国的
环境与发展走向:这些探讨应该既站在世界科技水平的高度,又结台中国的具体
实践,既有迫切的现实性,也要有长远的前瞻性;应该反映了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
的各个方面,能代表科技界、政府决策部门对我国在下一世纪环境与发展问题的
极大关注。
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中国人口将达到13亿。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
展中国家,振兴经济、摆脱落后、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首要选
择。因此,以经济建设的垒面发展为中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杠杆,深化
改茧、扩大开放,是压倒一切的主题。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物
质基础,能量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只有整/卜社会生活水准提高了,人们对环境
质量的要求才会变得更加迫切,更加深刻和自觉。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结合中国
的实际,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努力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
平衡,充分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下一世纪整个国家的战略目标。
影响出国发展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要素有三条:一是人口,二是资源,三是环
境与发展。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发育过程
中的经济高速增民时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口数量不断加多的压力;资源消耗
强度不断加大的压力: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压力。为此中国已编制了《2l世纪议
程》,对于下一世纪环境与发展的整体框架有了全面的规划,并据此制订了相应的
行动纲领。如何实施这个指导性的文件,如何将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分解成可操
作的、有实效的和有限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
的协调为主,以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以地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主,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极为艰巨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复
杂系统工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加
剧,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从更加长远和更大范围去观察。全球变化、海
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加剧等,正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障
碍。因此在理论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及普及全民意识的同时,要重点倾斜于
各主要产业部门的经济行为。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将是中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国家和地区的决策者对环境与发展进
行操作和调控的关键。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涉及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核心技术体系被真正地纳入规划,只有在相虚的科技方向的政府管理E真正有
力度的倾斜,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得以保护和提高,才能把《中国
2l世纪议程》作为一个务实的,可操作的,可监控的国家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人口、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最大困难,使我国整体上保持
可持续发展的势态,工程技术专家认为。在技术上应浚建立十大技术体系:资源节
约化技术体系、能源清洁化技术体系、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环境无害化技术体
系、生态农业一体化技术体系、食品绿色化技术体系、城市生态化技术体系区域环
境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大地绿色计划及大型目然工程评优的技术体系、环保产
业的高新技术体系。
在长江中下游、球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各选择一个代表县市,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典型地区。依据相应产业部门:工艺流
程的逐段分解,健全发展诊断、指标监控、技术组装、有效调节的硬性手段、重点完
善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提供可以辐射和推广的实际成果。
在政策层次,逐步完善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建立统一的纳税制度,开征绿色
税、发放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证书,全面管理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投入与产出=
设立一个开放的“资源、环境与持续发展国家咨询中心”=专门针对上述的技
术体系典型示范区和具体项目的执行,实施区域发展诊断、技术流程分解,实际效
果测定及发展程度评价,分期分批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可持续发展工程和示范区
域网络,提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设立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出资的环境与发展专项基金,用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和宣传教育,积极鼓励该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地区性合作。
建议在我国设立几座大型的“绿色教育与培训”基地,成为全面认识自然,保
护目然·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生态道德,进行绿色教育的天然课堂。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少,人口又大都集中在沿海和东部地区,近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众多的乡
镇企业占有65%的比例,尤其沿海乡镇经济开发区,开发强度大,超过了自然环境
的承载力,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又反过来限制了中国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
提高生态环境意识,从每个人做起,]994年中国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组织了九期
干部培训,目的是以贯彻《中国2l世纪议程》为主题,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培
训,但是普及生态环境意识仅仅成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还不
够,尤其是对于成人的绿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2l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导向比较注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与
人文科学缺乏密切的联系,仅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取向还不够.应该从社会科学的
角度找到另一个支点。因此,除科学技术之外,还应该逐步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的人文精神贯穿于全民意识和各项政策法规之中,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
育,将中国文化中的合理成份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要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新特质,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是涉及自然、社会、经
济诸多方面,归根到底是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即STES)协调发展问题;冠
有逾越学科界线,超越部门利益,跨越时范围,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意愿变成行
为·从口号变为科学,从政府行为变为企业和群众的共识;变纵向为横向,联宏观
与微观,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技术手段,管理体制和观念行为入手,把经济
活动严格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控制之下,进行综合和参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
提出是人类关于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当代与后代、人与生物、人与自然的观念转
折。从主宰转换到了和谐,从部分转换到整体,从局部转换到系统,从冤家转换到
了朋友,从增长的极限换到了有极限增长。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能动地调控“自然
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
发展,保持资源承载力和提高生活质量。只有价值观发生根本性转变,可持续发展
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在最少耗费物质能量和充分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才
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观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
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
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社会
经济”复合系统的持续发展。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文明观正面临严峻挑战。可以断言,下世纪是生
态文明观居主导地位的世纪,从工业文明观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
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阶段的自然界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动
态平衡是通过对人口计划,资源配置土地绿化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不断监控和
}办调来实现的。总之,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真理性评价转移到真理性
评价与价值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完善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民众的
生态意识形成法令,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
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使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87年以来,我国
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8%,近三年(1992一1994)连续高达13%,个别地区和
城市甚至高达30%。然而,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必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能否保持已
有的速度稳定增长,二是增长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和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骤增,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
化;以及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运营方式,这种“瓶颈”约束效应将从潜在
影响成为明显影响,在若干年内使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顺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
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并不意味
着全社会的经济条件,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发展,因为为
了追求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在短期内的大幅度上升,则不惜采取掠夺方式使
用资源和污染环境,从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最终导致经济衰退,甚至
会引起社会的全面危机,因此,要放弃资源无限,环境容量无限的幻想,寻求一条
新的发展道路,不仅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社会发展的道路,而且是能支持全
社会永续发展的道路,它是使中国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危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对策与战略。新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新的发展观之上的,新的发展观念
是要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人的需求,首先是一个系统:所有人类需求是相互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如果把需求分为两大类,那就是生存需求和拥有需求。这种需求系统
内以下九大要素组成,即持续生态、受保护、仁爱、理解、参与、闲暇、创造、个性和
自由。由此可见,这种需求系统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把社会的发展与自然
发展相割裂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把需求与精神结合起来,生态文明建没不仅在
于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同样也是人类精神需求所必须的。
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符
台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观,建立一套立足予生态文明观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以
生态化生产力构型为基础的国民经济体系,才能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中
国面临的复杂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安全稳定节约效率等问题,进而解决“自然一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在生
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就是要推行体制创新,尤
其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创新,调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大力
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调顺人类和
自然的关系:体制创新和科学进步相互联系,互助互动,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中
起着重要作用,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都放在首位。现代化建设首要的
是物质前提,否则,经济发展便不能持续。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上述可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生态文明取向,即是在中国的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和进步中,
以保护资源与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因
为它是决定增、减经济增长速度的基础,是评价发展的标准,是检验增长目标是否
合理的标准。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那种粗放的开发资源和发展经济
的战略,转移到合理保护,集约式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战略上来。该战略实施的
关键在于生态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只有把生态环境资源产化、价格化,才能使社
会经济运行和发展最生态文明化,因此,科学技术创新的生态化、体制创新的生态
化,生态环境资源的资产化价格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土地是中国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加强
土地资源的管理是当务之急,土地资源管理的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制
的改革,中国的行政区划与流域特征不统一,同一条河流属于若干个行政区管辖,
上游排污,下游受害,上游滥砍伐,水土流失,下游受洪水之灾,这种无协调的管
理,使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毫无意义的浪费,并且带来严重的流域污染,在旱季缺
乏灌溉水源,毫无意义的浪费,造成直接减产,水源污染造存栏数下降,人类疾病
增多,医疗费用增加,因环境管理不当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另外,
还出现旱季用水纠纷,涝季排水纠纷,因此应该建立流域协调管理机构:其二是管
理方法的改革,就是完善用于土地资源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程序,完善土地资源利
用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尤其应该重视开
发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补偿方法。
在高经济增长率的沿海城镇开发区,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相应地引进了一些高污
染企业,中国缺乏资源与资本转换替代性生态资产本底核算,不仅没有土地资源
利用的生态费用补偿,而且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实际的生态资产
投入量,当然无法得到国有生态资产入股的经济回报,因此随着外资投入增加,中
国生态资产的潜在外流量也越来越大。因此生态资产的保值,增殖是一个新问题;
用生态经济规律指导土地资源利用既有利于减少国有生态资产的潜在流失,也有
利于消除生态赤字,及时进行生态补偿,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除了土地以外,海洋是最重要的人类生存支持系
统。随着中国人的增加,能够开垦的荒地都开垦了,而土地沙化严重,建筑用地和
生活用地的增加,开发海洋将是人类21世纪的战略选择。因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
利用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内海、邻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广阔、大陆
海岸线长18000公里.岛屿海岸线长14000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0799km2。海底资
源丰富,石油资源451亿吨,天然气14l00亿立方米,生物资源达20000种以上。最
大持续鱼获量为470万吨,最佳渔业资源可捕量300万吨。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
是中国海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海洋生物资源丰度锐减。陆源污染物和海上污染
物的直接排放,以及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也比较突出。
因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海洋开发,更应该注重保护,以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
发展势态。
中国人口众多且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潜在失业人口众多,直到目前还没有建
立完善的失业保险机制,这不仅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且也成了中
国现代化的沉重包袱。因此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以农业文明为主的生殖崇拜期,即以种群数量与
自然界抗衡取得生存权利;随后又进入以工业文明为主的人类中心崇拜期,即人
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取得生存权利,生殖崇拜期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体系,
人类中心崇拜期的经济体制是资本流通积累的工业经济体系;前者与自然的和谐
重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表现出低效率、低能耗、低消费,而后者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重于保护,表现出高效率、高能耗、高消费。中国目前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小农
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的复合体。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仍带有生殖崇拜期的
文化特征,而城市居民则带有人类中心崇拜期的文化特征。所以中国生态文明建
设的重点是要在农村破除生殖崇拜,减少人口增量,在城市要破除人类中心崇拜,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注意节俭,绝不能盲目追求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方式,确立消除绝对贫困,以满足贫困人基本需求和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
中国必须依赖本国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针对东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不同资源环境条件制定政策。要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因为支
持人类生存的生态系统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在促进陆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开发海洋资源,及时制定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现阶段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并存,前者占很大比例,且工业化程度较
低,工业、农业发展不均衡,且差距太大.针对这一客观事实,中国现阶段的历史任
务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加大农业投资,在工业方面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
命。
传统产业革命的重点在于把国内现有的技术升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
生产率,使甩中国自己的发明,成本低,易掌握。中国的中小企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要让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实施一定的政策倾斜,就要大力发展舒马赫所提
倡的“中问技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否则过多的失业会造成动乱;
新技术革命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新技术革命中,应当认真选
择,因为高科技很贵,经济匕难以支撑,有一些人去研究高科技就行了,重点在于
对已被证明经济效益显著且对中国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的高科技项目引进,这样做
可减少高科技研究投资,将大部分资金用于中层科技的发展。中国目前面临的是
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第五次产业革命,要重点建设信息网络和建设“信息高速公
路”,这对于全面推动产业革命,完成信息范型转变和发展社会文明具有重要意
义。只有发达的信息网络才能有效地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走一条生态文明之
路。
生态文明的目标模式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度忽视人口多,资源缺的客观事实,在生产力布局七
又忽视了局部人口富集,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冒然行动。全球工业化是一场
国家之间的大竞赛,在竞赛中,中国又将本来就弱的国力用于“大三线”后防建设,
50年代后的人口政策,使中国的人口包袱越来越大,严格的计划经济和较弱国力
的情况下实行福利政策,使中国一次次地失去工业化的机会。中国的农业政策多
变,从工业化中受益少,发展缓慢;
改革15年来,尽管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但在传统产业上,还存在严重问题。中
国的生产力构型主要是以蒸汽机和电力机为主的大工厂和跨行业的垄断公司为
骨干,乡镇企业和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国民经济的比例为65%,大工厂污染重,小企
业资源消耗大,由于缺乏综合管理,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一般处于高能耗,低效率
的运营状态,工业代谢污染严重,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代谢快、
污染程度严重,范围逐渐扩大,而且重污染行业沿原料腹地向内地转迁,贫穷地区
在提供资源的同时,分担污染风险,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旌控制这种趋势,这种对
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将会目益明显地抑制国民经济增长。
只有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走出困境。
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拥有资源优势和相对无限的环境容量,并通过
对别国资源的掠夺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又经过不断的技术提高和改进,已进入
低能耗,高效率的阶段。已近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国家消耗了全球大部份财富,
不仅人均占有量大,而且又采取高消费生活方式。工业高效率对资源的节俭的同
时,又采取高消费的形式浪费掉,在资源利用上同样出现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
工业发达国家拥先进技术和大量信息,与非工业化国家的贸易存在事实上的不平
等.这又使得全球资源向工业发达国家潜在富集,造成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别越来
越大。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重点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包括3个方
面,自然的发展是基础;社会的发展是条件;人的发展是核心,即自然的人化和人
的自然化相统一,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已丧失了资源优势
和环境优势,只有在现有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资源环境已处于紧运营
状态,有些甚至接近承载极限,随时都有崩溃的可能,这是悬在中国上空的“达魔
斯利克”之剑,绝不可掉以轻心。绝不能走西方工业国“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唯
一的选择是把近期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科学与人口、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和持续
利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中国的发展还应该考虑到世代问均衡的伦理问题,这种世代间的责任感应该
是一种新的政治原则,并用来指导经济增长,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
当代发展和贫困地区的根本需求,要使生态环境保持有满足当代人和将来人需求
的能力。中国现状是发展不足,工业化程度不高,相对贫穷,因此,只有维持当代人
基本需求的情况下,才可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生态环境
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扩展资源范围,满足中国众多的人口
基本需求,在适度提高水平的基础上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世代间均衡作出贡
献。 .
把生态伦理与现实连接起来的“桥梁”是生态化的国民经济体系,它以生态化
技术为主的生产力构型为基础,对“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能动地调节。具
体说来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的节约与高效率利用结合起来,努力减少对资源
多次递阶使用不充分所造成的工业代谢污染,增强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持久
性;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节约
型工业生产;以节省运输为中心的节约型运输体系;以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
的生活服务体系。
实现生态文明目标模式的手段就是在技术上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和工业生态
工程,建立“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大系统的良性生态循环;在生产关系方面进行体
制改革,实行农业集约型合作制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实行工业方面的股
份制,确立产权,防止因产权界定不明确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走一条科学技术生态化,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生
态化,人的意识生态化的道路。确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中国不仅会成为一个生态
大国,而且也会成为一个富足、文明、更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国。
建立综合的经济与资源环境核算体系
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
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在
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
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型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可见资源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自然资源究竟有没有价值这个问题
上模糊不清,不仅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不利,而是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的主要思想
根源。
在经济学中,价值范畴作为社会生产流动的杠杆,只是在商品领域里出现,普
遍认为,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这种片面传统的价值观一直统治着我们的思想,指
导着我们的行动。这种观念就必然导致在生产上,目标是以最少的耗费获得最大
的产出,即对生态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而没有基本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掩;在
交换上,只看到商晶流通,对潜在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生态使用价值而不计成本,
因而目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不能实现,劳动得不到补偿;在消费上,认为自然资源是
取之不尽。环境纳污容量也是无限的;这种生态环境无价值的观点还导致了经济
政策上忽视对生态资源再生殖能力的建设和保护性的投资,没有把生态资源纳入
价格政策之内,在部分情况下,只强调人是生产者.而忽视人又是自然资源和生态
环境的消费者,导致人口膨胀,又反过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资源是否有价值,目前流行着四种观点:一是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
是认为自然资源有价值;三是认为自然资源没有价值但有价格;四是认为原有的
价值观必须改变,必须建立新的价值学说,以完善劳动价值论。
我国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目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经济系统》中国环境科学出
版社)把上述四种观点归纳为八种价值论。
1.自然资源无价值论该观点的依据是劳动价值论,即价值是“人类劳动的
凝结”,认为自然资源是靠自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产物,没有凝结人的劳动,它鼠
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
2.货币表现论该观点认为,“生态经济价值”的概念存在,但“价值”不同于
政治经济学上劳动创造价值的概念,而是资源使用价值的经济化,是其有用效是
的货币表现,这就意味着自然资源没有价值,只有货币表现。
3.物质价值论该观点认为人不过是一个特殊生物种,人的劳动能力本质上
也是一种生物生产力。人的劳动可以创造价值,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也能创造价值;人在生产时要耗费物化劳动、自然资源在形成过程中也要不断吸
收环境中的物质(水、肥等),这些物质及时间的消耗构成了自然资源的物质基础,
相当于物化劳动的消耗。所以“自然资源有价”的观点是与“劳动价值观”相一致
的。
4.双重价值观该观点认为自然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其价值还可分为商品
价值和生态价值。自然资源的商品价值在社会经济中表现为直观、明显而有形的
价值,生态价值则是一种间接、隐蔽和无形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在“量上”
远远超过了它的商品价值。
5.二层价值论该观点认为价值存在商品价值和生态价值两种外在形式·并
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创造大小。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商品价
值和生态价值两种价值表现形式,两者较有联系也有区别。商品价值来源于人的
社会必要劳动量,同样人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也是生态价值的创造者。当人们的社
会必要劳动与商品相结合,就表现为商品价值,当它与生态资源系统相结合,就表
现为生态价值。
6替代论该观点认为,天然林本身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不具有价值,但是
在其再生产过程中,森林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便需要人类劳动,被人们赋予了更
新、恢复的价值,其量也就等于人工恢复森林创造的价值量。
7.稀缺价值论该观点认为当人们需要获取或占有某一自然资源时,往往根
据其使舟价值的大小,自发的赐以价值,作为等价交换的尺度。它是“物以稀为贵”
价值观。
8.新价值观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人类劳动量来决定的,而在
社会抽象劳动中,并非所有部分是对人类有益的,如果生产是以掠夺II然、破坏生
态平衡或造成环境污染,损害长远价值创造而获取一“时的丰产。这类的产品的价
值并非是高的,因为生产的负效应没有进行价值的抵销计算,因此,价值量并不总
是由全部劳动来决定的。反之,有利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生存的一切劳动
量的付出,都是具有价值增殖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人工生态系统是具有价值的·
当一个受到人类各种经济负面影响的生态经济系统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将失去价
值,反之则增加价值,投入越大就越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要求,这种生态环境价值
就越高。
笔者认为上述的八种价值论,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自然资源的价值。但是都
有不足之处,应该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揭示自然资
源价值的本质。
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自然
资源一旦被开发参加社会商品生产时,它就具有一般产品的使用价值;另一个层
次是通过维持修复生态系统以及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能支持人类生存的使甩
价值。
生态资源的使用价值具有整体特征,即表现出系统性功能;时空固定性,现在
固定区域和待定季节其使用价值是不相同的;用途多样性;共享性;可持续利用性
及负效益性。
自然资源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的劳动或抽象的
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量来决定,即是由耗费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来决定的。人工生态资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生产或第
一性生产力结合的产物,是使用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体。所以经过人类劳动加
工过的目然资源是有价值的,那么未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
呢?
马克思曾经提出野生林没有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54页)的年代t人
工自然不普及,相对于那时的生产力和人类需求,森林资源被认为取之不尽,森林
的维持与生长,主要靠第一性生产力。野生林没有凝结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没
有价值。但是到了本世纪末页,生产加发展迅速,人口膨胀,人工自然遍及全球,如
果说还有一些纯自然的地方,但那是牺牲其他地方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各种形
式的保护都投入了人力物力,野生林已不单纯的依靠第一性生产力而生产,而且
还耗费了一定的劳动量,凝结了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自然资源是有价值
的。目前,社会大生产已使人工自然几乎不存在了,即几乎不存在没有消耗人类劳
动的非人工自然,尽管现代非人工自然(如原始森林)没有改变物质性能和自然形
态,但已经凝结了价值。在这种意义上现代自然资源的价值与一般商的价值是完
全相同的。自然资源的价值量是按现在条件下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其价值的变动趋势也不尽相同。可
再生资源更新速率小于其开发利用速率时,价值量将呈上升趋势,当自然资源的
更新速率等于其开发速率时,价值量则与劳动生产率紧密的关联,即劳动生产率
提高,价值量下降,劳动生产率降低则价值量上升,但价值量总的变动趋势呈F
降,当自然资源的更新速率大于其开发速率时,则其价值量呈下降趋势。这表明自
然资源价值量的变动直接受到该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的影响。非再生资源的储量
一定的,开发这类资源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就越稀缺。所以人类总是在寻找采替代
资源,以缓冲非再生资源的稀缺性,被替代的比重越低大,其价值量下降幅度也
大,某种非再生资源一旦全部被替代,其价值量等于零。
笔者认为,人工产品的“价值”是与劳动相联系的,具有经济学的价值;而自然
资源和“价值”是与人的生存相联系,具有人类学的价值。生态环境是一种自然资
源,它素赋着使用价值,从实物意义上说,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这种崩溃
,的生态环境则成为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的这种有限性和稀缺性表现在:生
态环境不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以现成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原材料形式供给几
类,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工业代谢所带来的污染物。稀缺性赋予了生态环境的
交换价值,生态环境因此而具有价格。生态环境的功能维持是通过生态价值规律
实现的,生态环境的价格是联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纽带,对于生态价值的实物
补偿是通过自然界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实现的,而对于生态交换价值
的价值补偿是通过经济系统的再生产来实现的。所谓经济系统的再生产,就是指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的生态价值增殖过程。生态价值增殖是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
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的,是过了确定的临界点而延长了的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如果
生惫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恰好为经济价值所补偿,这仅仅是单纯的生态价值形
成过程。如果生态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临界点,那就形成了生态价值增殖。生态价
值的增殖部分形成了经济价值,只有不断地将这部分经济价值进行积累,才能使
人类社会和目然界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则是生存的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生态
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交叉科学。经济和生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规律,它
们有一致的方面,也有矛盾的方面,有的经济效果好而生态效果不好,有的生态效
果好而经济效果不好;生态系统的内稳定性决定于多层次、多环节,网状食物链和
种物的多样性,内稳定性越强,抗干扰能力和与环境协调的能力越强。关于生态系
统内稳定,在《Eccsystem Homeostasis>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论述,然而生态系统要求
确定给出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实际雏形也是有困难的,因为我们必须确立哪
些事物是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元索,这些元索间的哪些关系是人们要考虑的,这
必定存在着许多主观上因素,这也就是研究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研究对象的层次问题,二是指标体系的完备性问题。
生态家家马世骏最早提出了“自然一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概念。其含义
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与其外部环境的协调问题亦相应突出。虽然社会、经济
和自然是三个不同的性质的系统,都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但它们各
自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其它系统结构、功能的制约,是若干系统相结合的复杂问题。
其目标系统是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该复合
系统的指标体系,就是在经济生学原则的指导下,拟定具体社会目标,使系统的综
合效益最高,导致危机风险最小,存活进化机会最大。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可认为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
统,-与复合生态系统相比较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更注重于经济与自然两方面。生态
环境经济系统所涉及的生态参量有资源、介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人类社会
的经济活动涉及生产、分配、流通及消费。生产与生活消费所需的低熵物质和能量
依赖于自然环境的供给,同时剩余高熵物质和能量又还给自然界,在自然循环中,
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过程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显然一个稳定的经济
发展需要持续的自然资源供给,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依据非平衡热力学中的系统分类法,笔者将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分为如下三
类:
(1)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它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少的区域,如
人迹罕见的荒漠,第一性生产力较低的地区。该区域经济落后,且具有封闭性。在
现代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中较少起作用或没有起作用,其自组织程度较低,我国
西部的某些区域就具有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2)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它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
其生产力发展到中等程度。该区域相对先进些,与其它地区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具
有半开放性。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未占主导地位。其组织
程度中等,我国有不少地区就具有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3)远离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它是指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极强的区
域,其生产力水平较高,具有开放性,与外部区域有很大强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交流。其作用的非线性和远离平衡态使其内部有较高的自组织程度,能随环境变
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其经济向其它地区有较高的辐射性,在现代生产力
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占有决定整体发展序参量系统。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和
大、中城市等就具有远离平衡态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属性。
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近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生态环
境经济组成了一个自组织过程的序列,是从原始性自组织过程向智能性自组织过
程演化。自组织过程具有广义相变的性质,即不仅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人
类智能参与的自组织过程,是自组织的高级阶段。
在生态环境经济系统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和作为生物的
人具有二律背反性,其社会性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驾驭,而生物性又决定了人
类必定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并且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人类参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
演化,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变化的预言具有自胜效应,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
然环境,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整可使环境得到有效的恢复。对既发展经济又保护
环境这一目标系统,人类活动的方向就必然是致力于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较少破
坏的共存关系,进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环境系统的状态表述
及危机预警值的确定问题。
其度量的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整体目标,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建立经济再生
产和自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保持环境对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生活舒适、
宁静,具有永续的承载能力,而其价值准则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
为此笔者构造出一个具有熵品格的宏观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并以
此来评价各地区(或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并从理论上建议如何通过调整指
标来建成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
用以衡量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能量流通为主线的热
力学熵,当把多自由度能量转为为少自由度能量的过程中,环境系统中的熵就会
增加,即增加了环境无序性,生态中介系统中营养级的能量流金字塔就是一个较
为典型的例子,因为生态系统接受的总能量供给只有极小的数量能进入最高营养
级的生物质能产生。
另一类是以价值为主线的广义熵。为了使广义熵在描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状
态时具有可操作性,笔者尽可能用较完备的指标体系来定义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
熵。为此,我们首先构造出广义势作为强度量,再构造出一个与该系统相关的广延
对于远离平衡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系统内各相关要素和作用过程的组合处
于最为协调有序的优化状态。这样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其经济活力强,环境条件
适宜,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频率高,导致系统的“内透性”大,从而提
高外源性物、能利用率.增加内源性物、能的积累,则该系统必有最小的熵值。
3.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伦理学意义
建立一个高效和谐的生态环境经济系统不仅应该成为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
追求的目标,而且也应该成为社会学家和各级决策者的共同理想。
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人类不仅拓
宽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种类,而且对自然的作用强度在今后80—100年的时
闻尺度内将会超过自然本身变化的强度,事实上到了人类主宰全球命运的时代。
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和交通运输,使地球的相对空间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不
幸的是,以邻为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以牺牲其它地区的环境为代价为保全自
己的小环境的行为是本位主义作崇和对科学无知的结果。我们知道,任何小环境
的熵减少都必须以大环境的熵增加为代价,由于系统的反馈作用·小环境的低熵
状态是难以维持的。也即是高熵环境必然污染低熵环境,这种熵的输运象一只无
形的手在整体上使环境熵趋于同 。
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演变的对策,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美国未来学家
凯恩认为;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人类正处在从过去的贫困过渡到富裕而有潜力
的未来社会的“伟大转变”。这种转变只有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
此持续的经济增长应该以其对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革命而受到称赞。而美国社会
学者里夫金却认为:应该以牺牲经济增长为手段来保护日益变坏的全球环境。这
种将环境恶化认为是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的观点是极端错误
的,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本身就提供了消除环境恶化的可能性。
同时里夫金的论调也难被第三世界所接受,因为放弃追求经济增长这一目
标,就意味着第三世界水远处于经济落后的境地。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不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是第三世界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
解决需要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持续、协调发展的理论,使其既保护人类经
济活动免受环境因素的负影响,也保护环境免受人类经济活动的负影响。即是妥
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间的矛盾,寻找相对的平衡,既保证当前的生产增长,
又为长远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并创造一个更为美好的环境。这一目标的实现,
对于每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工作者来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迅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虽然大
工业生产的环境治理已被重视,但迅猛发展高能耗的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是不
容忽视的。因此必湎进行全民性的生态伦理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克服那种对自
然界贪婪式的掠夺性开发的心态。树立最大限度地肩负起保护自然责任感。
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
进化论的斗赫胥黎早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原始生态环境演替的情景:整个
处于自然过程之中的原野笼罩着杆衩,还没有受到的影响。只有各种不同的植物
在为争夺空间而彼此单键着,同时又随着严冬冬酷署和狂风暴雨的冲击,它们自
身生生来来在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由于人类的干预、结束了这种自然过程,使其
成为一个园地,移进了一群外地植物.这种状态称为在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人工过
程。但是由于动物入侵以及本地杂草靠着它们对当地条件的特姝适应,会很快挤
掉外来的竞争者、大自然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讨回她的儿子从她那儿借
去而加以安排结合那不为普遍的自然的过程所欢迎的东西。事实上不仅是自然过
程同园地的人工自然相敌对在,而且用以创立和维持园地的人工过程,同上述的自
然过程也对立的,人工过程和自然过程的对立特点表现在紧张而永不信息的生
存斗争上。而自然过程同人工的过程的对立特点表现在排除引起斗争的条件来消灭
那种斗争
从上面的一幅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图景中。我们得到启示是,目前这种自然
过程尽管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并将永远演变下去,其实不过是无穷变化的一瞬间·
不过是地球表层在其存在的亿万年中业已经经历的目前阶段。地球表层已进化到智
能性自组织阶段,地球表层几乎不存在赫胥黎所说的那种自然过程。从现代科学
的观点看,人工过程就是人们改造片段的过程,人工过程的强和弱体现了,人们对
于自然状态的“破坏”程度、加加广义的大小;人工过程是自然过程受到干扰后
的回归能力的抗干扰能力的作用过程。它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耐力和韧性。这就告
诫我们,作为在自然过程中取得了“行政长官”地位的人类,在对自然状态进行人
工改造的同时,要善于把握临界值,关于从遗传进货的意义上选择物种。
最简单的,Logistic方程被用于描述有限资源情况下种群增长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