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国生态产业的研究实验室
第十二章 中国生态产业的研究实验室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及其生态文明观简介
一、提出生态文明观理念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是在国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值基础”上成立的,其宗旨就是在理论上继续深化“生态文明观”研究,在实践上探索生态文明社会和生态产业的具体发展模式。
近二十年来,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专家群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新视角——从物理观到生态文明观”、“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系统信息增殖范型”、“生态产业---21 世纪的主导产业”“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等一系列论文专著中始终倡导:从社会文明形态演替来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超越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主导文明、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结构范型,是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在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选择后进行的第三次选择。信息化为全球的资源管理与共享提供了信息手段,同时也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能力。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不同,它是生态与信息相统一的全球性复合文明模式。人类已走出依靠土地资源的农业文明,又即将走出依靠自然资源的工业文明,现在正站在生态文明的门槛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在最少耗费物质和能量的前提下,开创“低耗高效“型经济,从而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信息文明深化的同时,生态文明也得以实现。工业文明通过信息文明达到生态文明,信息文明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管理手段,生态文明则是信息文明的目标范式,实现生态文明要批判地吸收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依靠资源增殖和信息增殖,资源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信息增殖的意义在于建立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和管理体系。资源增殖的途径是发展生态产业和开发节约型替代产品。信息增殖的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网络在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管理功能,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因为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不足,我国不能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子,要利用信息革命带来契机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既要利用工业文明的积极性、建设性的成果,又要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为我国众多的人口营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以满足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态需求。
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美好愿望,这对于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是极大的鼓舞。
二、建立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科技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黄顺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科学发展的需要。中国从1953年“一五”计划起,搞工业化,走了半个世纪工业文明的道路。从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起,搞信息化,走了不到十年信息文明的道路。在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结构调整三股浪潮冲击下,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求我们要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问题。所谓更深的层次就是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反思人类200多年工业文明与50多年信息文明所走过的道路,对这两种文明做出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选择我们的发展模式。众所周知,工业文明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环境成本外部化,因此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题。工业文明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摆在首位、把经济价值放在首位,注重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重视物质享受;信息文明把经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注重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重视教育,重视研究与发展,虽然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但因为信息业的劳动对象是信息与知识,不是物质与能量,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文明则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摆在首位,合理地调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变换与信息交换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考虑经济的再生产,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步的发展。生态文明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生态产业,生态产业代表我们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代表世界文明进步的新方向,生态产业是提供解决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转变,更需要在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制度设施与价值观念上来一个彻底的转变。。
产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其主导产业的发展总是由产业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的。
(1)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的发展是以工业研究实验室推动的,它通过研究与发展,把最新、最先进的工业科学技术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a,1900年以前,经验性发展阶段,主要是根据发明专利建立起来的,如1876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门罗公园建立“发明工厂”——工业研究实验室;
b,1900年到1925年,以科学为基础,开展应用科学研究阶段,主要是开
发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市场。1900年12月15日建立了美国和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现代工业研究实验室——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它对该公司与美国产业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1925年到1990年,按产品发展方向,开展基础科学创新性研究阶段,
主要是进行基础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1925年元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半导体的发明使电子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信息文明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由信息业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推动的,它通过研究与发展,把最新、最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IBM研究实验室,在计算机领域研究开发新的技术和制造新产品;把新产品推向市场。IBM实验室带动了IBM公司的发展,IBM带动了世界电脑业的发展;
英特尔公司研究开发部的口号,“技术很好,还可以更好,不能放慢技术革新的步伐”,一年内,奔腾一代,奔腾二代相继问世;
微软研究开发部由职能交叉的专家组成,包括程序设计、市场营销、产品测试等方面的专家。
(3) 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的发展,也是由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即生态产业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的。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就是中国生态产业的研究实验室,它的成立是在我国建立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的一个创举(见2005年6月版黄顺基文选544页),它把生态文明理论研究与生态产业技术实验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深入实践,因地制宜地广泛推广,把他们的赤子之心和生态理想写在了中国的大地上。可以预期,它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三、加强基础性生态科技研究、促进生态产业大发展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专家们以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己任,提出按照“生产—交换—消费—分解--还原-再生”六个环节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进行有规划的连接,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低耗高效”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将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研究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高新实用技术和能推动全面提升的关键性技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1、提出建立以蛋白质为纲的混合型耕作制度
传统农业以粮为纲,采用的耕作制度是“谷物大田耕作制” ,现代农业以蛋白质为
纲,采用的耕作制度则是“混合型耕作制” 。前者以种粮获取籽实为主,后者以种植饲料作物和人工牧草获取高蛋白质为主。一般大田谷物亩产蛋白质50公斤左右,而一般大田牧草亩产蛋白质250-400公斤左右,如果以养殖进行蛋白质转化,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是谷物大田耕作制的5--8倍。所以,往往有一些发达国家用2/3以上的耕地种植人工牧草,人工牧草是“绿色的黄金”、“传统农业通往现代农业的桥梁”。大规模种植人工牧草和饲料作物,不仅可以发展畜牧奶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产业链,而且还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是三元种植结构的提升和延伸,通过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农作物产品得到进一步的转化与加工,拉长了产业链,使劳动力从产中向产向转移,从种植业向加工业转移。这样,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更加完整,功能更加完善。
2、创新我国南北过渡带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提出, 畜牧发展,草是基础。北方草地普遍超载,虽然,南方草山草坡资源比北方牧区草地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其优势就是要“以蛋白质为纲”,走木本与草本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人工草场”,保护并培育出更好的生态环境,在为草食畜牧业奠定饲草基础的同时,使企业效益和区域经济都或得可持续发展。现代草地的可持续性种植结构:草地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养畜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一年生和多年生作物、草本作物和木本作物结合起来。改变过去在一块农田中单纯种一种大田作物、尤其是一年生谷物的耕作方式。建议,木本作物、多年生作物的比重,应当不少于50%。草食牲畜的饲料资源应当更多地依赖多年生和木本作物。这样将有助于(1)保护现有森林和山地,并与国家目前所推行的退耕还林的国策不矛盾;(2)可极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丘陵山地,又避免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的人为的生态灾难(3)可发挥南方山地多、雨水多、木本饲料植物青绿期长、利用年限长、生物产量高(同等面积上的饲料林产量可比草本高2-4倍),生物量高、生产潜力大的气候优势,发展木本饲料行业,真正形成北方无法比拟的“南北过渡带草食畜牧业发展模式”。
3、以草为本、发展菌业、探索可持续替代技术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与北京莙草国际农业研究院的林占熺合作,提出以草代木的菌业生产模式。
通常使用的菌草有象草、五节芒、芦苇、巨菌草、宽叶雀稗、紫花、橡串叶草等牧草以及玉米、高粱、小麦 等农作物秸秆多可作为栽种使用菌的培养基,不仅一般食用菌,就连竹荪、灵芝等高价值菌类都可栽培。目前,广东省惠州龙园实业公司东江上游的种植基地利用皇竹草规模化培育灵芝获得成功,成为无农药残留的高品质药材。以草代木项目已在不仅在南方地区,而且在我国北部的吉林省前郭县,西部的新疆阿勒泰、阿克苏等,黄土高原,西北荒漠化地区及赤道附近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不同地区示范生产均已获得成功。均有无可比拟的生态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一、生态效益好。“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从根本上解决了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菌林矛盾”,是一条菌业生产不受林木资源制约的新路。种植菌草保持水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和沙漠,见效快,效果好。
第二、太阳能和生物转换率高。在福建光、湿、热的自然条件下,太阳能转换成菌草的转换率是转化成阔叶树的4~6倍,高的可达7.46倍。而菌草栽培食(药)用菌的生物效率又比杂木屑栽培的生物效率高。l公斤干培养料可产1公斤左右的鲜菇,其中菌草栽培香菇、毛木耳、金针菇的生物效率分别为93%~124%、150%~212%和96%。
第三、菌草栽培的食用菌质量好。菌草栽培食用菌的原料不合农药,用菌草栽培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营养成分高,菌草栽培食用菌重金属含量符合国际规定的范围,用菌草栽培的香菇、木耳等食用菌的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食用菌。菌草栽培药用菌的有效成分高。如菌草灵芝所含多糖肽是段木灵芝所含多糖肽的2~3倍。
第四.发展菌草业是人类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的有效途径.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以我国为例,我国有草山、草地、草坡、草滩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3倍,是森林面积的3.61倍,只要利用1%面积的草地和5%的农作物秸秆来发展菌草业,就可增加菇类食品4000万吨以上,增加产值1000亿元以上,同时增加上千万个劳力就业。我国年产稻草13200万吨,年产小麦秆10980万吨,年产玉米秆1368O万吨,总共3.7亿吨,目前这些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只要利用这些原料的10%栽培食(药)用菌,以生物转化率50%计就可产1850万吨的鲜菇。
4. 完成生态型肥料的研究与产业化
(1)研究院研制的生态源牌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已完成了企业标准和国家新肥料登记,形成了专有技术、在该技术支持下,已在全国发展了数家有机生态肥生产厂家。并取得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发的2005年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证书。
在研究院生态肥技术支持下,为我国著名的造纸上市企业“银鸽集团”研究开发了利用造纸废渣制年产10万吨高效优质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项目。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无论是肥料生产工艺和肥料的性能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解决造纸企业的污染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生产模式。除了环境效益外,该肥还具有极好的增产作用和生态效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意义重大。例如,在河南漯河面积为433m2的芝麻地上施用后收获芝麻籽粒92.5kg,折合亩产142.3kg,比不施生态肥的亩产50.0kg增产184.6%;在蔬菜上施用后普遍增产20%以上,其中,在根线虫病发病极其严重几乎连年绝产的田块上施用后,芹菜根线虫病明显减轻或不发病,产量达8000-10000kg,使农民亩增收6000元以上,挽回经济损失近1万元,更为可喜的是蔬菜的品质好、口感纯正。
(2)指导河北青县利用畜禽粪便、各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的有机生态肥不仅在盐碱地上种出了优质蔬菜水果供应北京、天津市场,还解决了果树的裂果、黄叶、瓜果蔬菜的重茬等难题。
(3)2004年,在研究院生态肥研究室的技术指导下,为武夷岩茶专门研制的生态源制剂年初在福建武夷山、建瓯、建阳等地的山外茶树上施用后,取得了惊人的效果,茶叶的柔韧度、口感、浸出物、香味均可与数量有限的武夷岩茶相媲美,解决了困扰当地茶农和茶商几十年来未能解决的难题,目前,在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国宏公司斥巨资建设武夷岩茶生产基地14000亩,基于生态技术的贡献率,对基地农户每亩无偿投入肥料资金500元,以市场价格收回茶叶。这种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户300多户,带动茶叶加工厂50多个,为正处于低谷茶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国宏公司生产的优质武夷生态岩茶畅销国内外市场。
5、研究分装式低温等离子体真空减压冷藏果蔬去农残解毒保鲜技术,为农产品生态化和无公害化提供终端解决方案,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上的绿色壁垒取代了配额,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了前所未
有的壁垒限制。日本、美国、欧盟等国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抬高了绿色门槛,增加了几十项检测项目及标准,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份额大幅度下降,不足原来的10%。仅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就损失95亿美元。其主要原因是农药残留含量过高,农产品保鲜质量差。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低温等离子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低温等离子体真空减压解毒去农残冷藏保鲜设备,可解除农产品农药残留,延长农产品保鲜期。提供了农产品保鲜、去农残的终端解决方案。目前,该项目的成功则可冲破国际绿色壁垒,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每年可为国家挽回:600亿元的农药残留超标的出口损失;150亿元的茶叶残留超标的出口损失;750亿元的水果蔬菜腐烂造成的损失;150亿元的因农残超标所造成的健康损失。
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示范
研究院在共同的生态文明理念下汇聚了全国有关的生态专家、教授、博士、企业家、
职业经理人等不仅进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及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一些地区和企业进行和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推广示范。先后在广东罗浮山、湖北钟祥市、广西扶绥县上兼村、湖州菰城村、福州罗源畲族乡、北京的平谷大华山镇等城乡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在广东惠州龙园实业发展公司、湖南加华牛业公司、福建武夷山国宏茶叶公司、成都广地公司、河南漯河银鸽纸业生态肥料公司、湖北荆门康阜生物科技公司、河北沧州坤源公司等一批企业进行生态产业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1、探索我国南方以柚木替代桉树的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
在研究院的具体规划和技术支持下,广东惠州龙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江上游的惠州市开发建立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基地18000亩,探索用柚木替代桉树的示范模式。
研究院科技发展中心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了耐寒速生且能提高品质的人工生态环境营造技术和专用肥料。可使原产地在东南亚地区的柚木生长线北移,还可使成材期缩短为6-8年。此外,柚木当年成荫,较大的叶面减少了暴雨对地面土壤砸溅,起到了防治表土流失的作用,尤其对于新定植的柚木林与桉树相比,对土壤的保护作用特别显著。每到冬天,大量的柚木叶片和少量剪枝,散落树下,腐烂成肥,不仅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更特别的是只需两年时间的土壤改造,便可将我国赤红壤中的酸性土壤改良为中性土壤。由此证明,柚木与其生态环境可共建良性循环过程,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目前,已成功地在惠城区的酸性赤红壤上营造人工柚木林15000多亩,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面积最大的柚木林,7年即可间伐三分之一,仅此一项即可收回成本,还有节余,20年成材时胸径可达40—50厘米,每亩可收获木材25-40 立方米,按现价计可收入25-40万元,而国内桉树和其它杂木价格每吨仅400-600元,经济效益相差数十倍。
可以预见,柚木种植将成为带动南方林业大发展的突破口。这种南方经济林的生态化发展模式将使我国南方的赤红壤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
2、进行我国首家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
1997年,研究院的专家们,就在广西扶绥县上兼村进行全国首家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与扶绥县计划局合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乡村建设中。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可持续发展规划办,成立了上兼村青年突击队,制定了该村15年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已逐步实施。先后设计了村标、村歌,建设了村级生态公园,对人居环境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打井修路、抗旱保收。该村的文明建设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焦点访谈”以及广西电视台新闻均予以报道。我们确信,上兼村的生态文明村建设经验对于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3、建立南北过渡带的畜牧业的循环经发展济模式
研究院首先选定了湖南加华牛业作为突破口进行研究,进行了生态型循环经济模式设计并进行跟踪调研指导,创立了符合我国过渡带丘岭山地资源环境状况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并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废水进行了处理后作为牧草灌溉用水、对牛粪等固体废弃物进行了好氧发酵处理,生产出了有机生态肥,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该模式带动了整个湖南省畜牧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拉动了湘西山区甚至相邻的贵州铜仁地区的养牛业,为贫穷山区农民致富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路子,为此,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与中社会科学院世界农业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们曾三次跨过崇山峻岭赴湘西贫困山区向农民传授畜牧业新模式。2003年7月,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回良玉考察了“湖南加华牛业”,肯定了“湖南模式”,随后,2003年 10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也视察了“湖南加华牛业”,对加华牛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给予了肯定。
4、为城市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 探索城市社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
研究院有机生态肥研究室根据社区人口集中、农产品终端消费、生活垃圾易于分类处理等特点,于2003年与广电部社区服务处合作在北京北太平庄小区进行示范。本项目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有效结合处理工艺,将生活垃圾粉碎脱水后,依靠生物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确保产出的有机肥料达到国家相应标准。为社区生活垃圾处理探索出一条新路。同时也为有机生态肥的发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农村生产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城市社区,将农村的生产工程与城市的生活工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生活良性循环的生态文明工程。在这种循环经济过程中,不仅为社区提供了绿色食品,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和社区的生态文明程度,为绿色奥运打下群众基础。
(2) 研究院还对湖北荆门的生活污泥采用生物菌发酵处理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生活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荆门市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城市生活废水处理后的水底沉淀物--污泥的处理则成为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大难题。为解决易造成面源污染的问题,有机生态肥研究室指导相关人员,以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有效结合的处理工艺,将生活垃圾脱水,加入适量秸秆粉碎后进行充分腐熟发酵,依靠生物技术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确保产出的有机肥料达到国家相应标准。既为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有机生态肥的发酵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该肥施用后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市政府的关注和城郊农民的欢迎。
5、建立我国西部山区的生态产业基地模式
为成都市广地绿色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大邑县的金洞子的西岭洞天生态经济园区的有机食品循环经济规划,在对生态资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宏观发展思路和具体项目建议。为了将西岭洞天生态经济园区建成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基地,为西部山区生态建设生态农业开发以及生态旅游创立新模式。研究院组合了先进的生态技术和优新品种,农林牧渔、加工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产业链和生态食品供应基地,以满足市场对生态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尤其引进和应用了生态菌草规模化种植和食用菌深加工技术,为我国中西部山区找到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的模式。
6、 用生态文明观指导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研究院专家指导规划的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已批准成为国家级优秀风景区。
(2)研究院专家主持规划的湖北钟祥生态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规划,已使钟祥市成为全国农业10强县。
(3)研究院专家主持规划的北京郊区桃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已成为国家农业发展现代化示范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北京郊区桃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