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社会
——生态产业与三生工程
刘宗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
一、生态系统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人类必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依赖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而存在,生物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作为生物的人类不仅从地理环境中吸取营养,而且还主要从动、植物中吸取营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决定生物数量、繁殖速度、群落结构等,生态系统的物流决定生物体质的物质反复循环供给数量和质量。自然生态系统是在生产-消费-分解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的,一旦这种平衡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将引起物种消失;人工生态系统则难以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导致了物种消失加快,如果继续下去,人类也会有消失危险。
从社会文明形态演替来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之所以工业文明要向生态文明转型是因为资源短缺和环境容量不足。目前,全世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事实上这种愿望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因为科技创新能力所能提供的资源与环境能够满足人类的生存,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因此,只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上的文明才是可持续的文明,否则,人类社会将会成为地质史上即将翻过去的一页。
工业文明颠倒和割裂了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秩序和联系,把地球所有的东西都物化为生产原料,只注重经济上的投入产出,无视这些所谓工业原料的生态功能。根本不把生态作为财富看待。这种无视生态基础、鼓励消费、以生产为目标的工业文明社会范型是难以为继的。我国不能走发达工业国家的老路子,要利用信息革命带来契机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即要利用工业文明的积极性、建设性的成果,又要避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灾难,为我国众多的人口营造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以满足我国城乡人民的最基本的生态需求。
二、实施“三生工程”、发展生态产业
中国要进入生态文明社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没有生态文化不行;按照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讲话”精神,就是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以生态为基础、以生产为手段、以生活为目标全面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具体行动模式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三生工程”建设。针对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种即有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工程,依据区域性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设定具体指标,选点示范、区域性推广,最终将多种“三生工程”模式推至全国乃至全世界。“三生工程”,包括生产工程。生活工程和生态工程。
1、生产工程
生产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生态产业包含生态农业,但要比生态农业的含义更广。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消费-分解”通量相等所要求的动态平衡、经济系统所要求的交换以及社会系统所要求的服务将生态产业分为生产—交换—消费 –分解—服务等主要部门。(1)从产业结构上说,生态产业是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农林牧渔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为劳动资料,以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为劳动手段的经济部门。生态产业包括以下部门:
① 生产部门—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渔业和生态工业;
② 交换部门—包括运输、仓储、 贮藏、商场、销售等;
③ 加工消费部门—包括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纤维、生态住宅、生态旅游业等;
④分解部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环境恢复、有益微生物分解工程、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废品回收工程等;
⑤服务部门—生态信息业(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等)、生态管理业(区域管理、全球协调、运输、销售等)、生态教育业、生态保健医疗业、生态咨询业、生产资料供应业等、生态技术研究(品种繁育、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食品技术等)。
(2)从生态功能上说,生态产业是维护“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三者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达到动态平衡,从而提高整个生态圈的生产能力、消费能力与还原能力。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地震、飓风、海啸、泥石流和雷击火灾等;二是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人的经济活动带来的,它包括:① 自然生产力的破坏: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建造大型工程;② 自然消费力的破坏:引进或消灭某一生物种群;③ 自然的还原力破坏:超载排污、大规模焚烧农作物秸秆、过量施用化肥、喷除草剂、杀虫剂等农药。
在上述三种因素中,减少人为的破坏和增强微生物的还原能力是解决生态平衡的关键,因此,在生态产业建设中,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从社会进步意义上说,生态产业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物圈中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为发展模式,以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手段的生产事业。人类已基本上达成共识:发展生态产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资源与人口问题的最佳选择,因而,自从1987年提出“可持续发展”以来,生态产业迅速形成并迅猛发展,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更准确的说,这场生物学革命是以生态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与渔业)为龙头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4) 从经济意义说,生态产业将实物与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将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之中。避免了仅仅将实物货币符号化而导致的生态资产流失。
(5)从管理和效率意义上说,生态产业可将农、林、牧、副、渔等部门的条块分割,便于将初级生产和深加工联系起来,有利于食品加工业的形成。在生态系统意义上形成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生态产业的生态平衡和循环经济特点要求生态系统在地理上的区域性和关联性,有利于农民自觉地将分散的农田集中和规模化 ,有利于形成与WTO对接的服务型合作经济。有利于技术推广和农产品的标准化。这种现代农业经济形式,可把基层政府与农民和企业通过经济手段联系起来,在合作中形成相互的即制约又促进的关系,有利与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在这里,基层政府真正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在增加和稳定农民和企业收入的同时,也可增加基层政府的收入,尤其有利于稳定基层政权。
在农村服务型合作经济模式下,可利用公共积累建立养老基金和助学基金,从而保证教育的公平和养老的公平,有利于消除不平等,走向同富裕,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和消除重男轻女现象、有利于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实施、
(6)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以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缺乏生态意识,往往只被动地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将生态环境治理和农业生产分开来,缺乏先入为主的生态产业建构,导致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甚至出现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非持续发展的局面。这说明,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是根本,这迫切要求我们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可见发展生态产业对于保护我国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生态农业只是生态产业的一个生产部门,只有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绿色纤维等加工消费部门为导向、才能与市场接轨,产生经济效益,进而得到大发展。因此,没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难以维持,更何谈社会效益。1997年,美国、日本、德国等10国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美国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470亿美元,欧洲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580亿美元,一些国家的有机食品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0—30%,甚至达到50%。由此可知,我国的生态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业具有极大的发展前进。
(7)生态产业的核心是食品加工业。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冲击,如何使中国农业在世界贸易组织所建构的规范下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参照世界现代农业的耕作制度和耕作规模,解决中国农业所面临的耕作制度、土地经营权集中和标准化三大难题。
用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取代谷物大田耕作制
1) 饲养型耕作制“以蛋白质为纲”的现代耕作制度,优于谷物大田耕作制,一般大田谷物亩产蛋白质50公斤,而一般大田牧草亩产蛋白质250--400公斤,如果以养殖进行蛋白质转化,混合饲养耕作制是谷物大田耕作制的5-8倍。所以,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混合饲养型耕作制,50%以上的优质土地种植人工牧草,发展养殖业。而我国普遍采用的则是“以粮为纲”的谷物大田耕作制,效益较低。
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不仅可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解决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就业结构为7:2:9,实现了劳动力从产中向产前生产资料行业和产后深加工行业转移,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民的就业结构大部分都集中在产中,其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二千分之一。在这种条件下,效益农业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对于中国来说,耕作制度的变革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产业革命。
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有利于形成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市场调节机制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把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看成一体,是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主导部门和引路行业,没有食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度有利于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谷物大田耕作制度,是在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上发展起来的,粮食产量成为其追求的唯一目标。这种低效益的耕作制度极少考虑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板结、沙化、生产能力下降的根源。
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是一条从有机生态肥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从生态饲料到绿色养殖、最终以食品工业为主导获取最高规模效益的发展道路。这样就有利于形成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优于谷物大田耕作制,我国只有在3-5年内使50%以上的可耕地实行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才能与国际接轨。
2)要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的集中实现规模种植。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规模效益低。同发达国家农业效益相比,我国的农业效益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才有较好的收益,在发达国家,一般家庭农场的经济作物种植规模不低于300亩、粮食种植规模不低于1万亩。而我国联产承包农户耕作规模在10亩左右,根据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态适宜度,所要求粮食种植的适度规模在南方不低于170亩,在北方不低于500亩。因此,我国须在一些地区以合作社的形式将农业生产者组织起来,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土地经营权的集中,这有利于其它产业(工商业)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建立规模效益型农业经济。
3)参照国际惯例,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提高我国农产品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出口,加入WTO以后,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成为必要条件,因此按照国际农业标准生产是增强出口能力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种植方面,分成种子质量(农资等)标准化、操作规程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在养殖方面,分成动物种苗(饲料等)标准化、操作规程标准化、产品(食品和中间产品)质量标准化。
产业化是相对于小农经济和无规模种植、养殖而言的。其实,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产业,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又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看,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切与食品有关的经济行为。“食品产业链”就是从农民一直到消费者的所有与食品有关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牲畜的养殖和加工、粮食生产、加工和营销(如建立专用粮食处理系统),整个食品和饮料行业,食品添加剂行业,生物技术行业以及食品零售行业等。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是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主导部门和引路行业,没有食品加工业就没有农业商品化,这已被发达国家的农业商品化、一体化实践所证明。在荷兰和法国,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法国的食品产业以50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而成为法国的第一大工业部门。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把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看成一体,因为,80%的原料来自动物产品,植物通过生物加工变为动物产品后再进入工业加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可以说,在蛋白质意义上食品工业是畜牧业的产业升级,奶牛业则是最大的生物加工业,可直接把牧草变成奶和肉,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将畜牧业和食品加工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食品加工业转移,农业才真正具有基础地位。在市场经济中,没有食品加工业,农业就会失去了市场导向,就会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就会出现农产品倾销现象。
除了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外,产业化在经营上还具有一体化合同销售特征。农业合作社是实现一体化合同销售主要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的80%以上是通过农业合作社对外销售的。农业合作社与公司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司和农户的关系是买卖关系,公司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农业合作社与农户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农户以其向农业合作社提供初级农产品的数量按比例获得深加工增值回报。只有农民切实稳定地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才能持续发展。
2、三生工程
城市生态化是工业生态化的升华,虽然世界城市化速度加快,但若不朝着城市生态化方向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所以生态文明的建设框架是按生态——生产——生活为顺序的“三生工程”。
1)活工程:包括衣、住、行、食,价值观、终极目标、文化教育、
习惯、宗教、历史的选择、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
2 )生态工程:包括建设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增加分解能力为人类营造一个与自然界协调的生态安全空间、天上、空间、地上与地下。
3)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与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生产指标 |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信息服务业产值
流通及批发
教育产值
单位产值能耗
炭、电、气、能源比
单位产值水耗
肥料种类
化肥用量/亩(N、P、K、Ca 、Mg及微量元素)
有机肥用量/亩(有机肥类型,熟化程度)
亩农药用量(农药类型)
农业粮、经、饲料结构
畜牧渔结构
安全生产(无污染生产)比例 |
生活指标
|
衣 |
棉、麻、化纤比
皮毛
外购成品及就近加工 |
食 |
人均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饭店就餐余量
肉粮比
吃野生动物事件
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比例
家庭就餐比例 |
住 |
人均楼房面、人均平房面、五通情况、无污染装修比
家庭绿化、养殖、循环水厕所
饮水质量、垂直绿色、沼气、生态住宅 生活垃圾分类 |
行 |
汽车、自行车、步行、出行、外出旅游
接待旅游 |
健 |
人畜防疫、跑散步、生活方式病数、人均病床
体育设施、艺术、教育、就医方式
保健方式、保险种类及人数、垃圾消纳费 |
生态指标
|
生态供给保障 |
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
人均绿地、周边绿地、绿化边门程度
大气质量、含水量及负氧离子数
水质情况数量、人均可利用水量
用水来源、地表水、地下水(深、浅)
土壤有机质含量、生态景观
森林草地、水场等公园个数 |
生态交换与消费 |
物流(批发、零售、连锁、冷藏)
物—物货、物钱交易、股市交易
初级生产力的利用链条(草粮—粮—肉—草—肉)
营养程度
各类进口数量(本地产、外省产、外国产)
消费不足(营养不良症)
消费过程(生态浪费、富裕病)、 |
生态分解 |
垃圾分类、填埋、焚烧、回收
人畜粪便、农业秸杆、木质素处理循环
微生物制剂使用情况
矿物质重复利用及分解
可降解农膜利用的比例
污水处理、小区污水处理
室内 污染分解
污染监测 |
三、区域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良好开端
发展生态产业需要做好规划。生态产业不仅是一个方向,而且是一个过程,更应该是县市乡镇区域经济发展中首先确定的重中之重的大问题!可以说,一个没有规划的产业,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生态资源环境和生态适宜度是生态产业化的基础,科技项目的选择是关键,利益合理有效分配是保证,经济管理和技术人才是内在动力,资金是外在动力。有些乡镇一味追求融资,失掉滚动发展的机会。产业规划也是无形资产形成的过程,它可以为有形资产积累奠定基础。
国家“十五计划”是近几年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导方针,所规定的方向和任务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十五计划” 强调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建设。所以,县市乡镇领导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具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切合实际在区域内围绕上述主题展开,为了减少失误,兼顾近期、中期、长期各阶段的稳定持续增长,就要做好县市乡镇域综合发展规划,并坚持不懈地按照规划实施,达到繁荣县市乡镇域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的目标。(1)确立县市乡镇域形象、搞好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要吸引投资,就引起投资者对于县市乡镇域形象的关注,良好的县市乡镇域形象是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县市乡镇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自己主导产业和支柱企业,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组合方式,支柱企业是县市乡镇域经济稳定发展的脊梁。(3)县市乡镇的最大资源是农业初级产品,千万不要脱离自身的优势去与大型国企争原料、争市场,应该充分利用农业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以食品加工业为龙头发展产业。
县市乡镇区域经济和产业化规划要依据当地农业资源围绕《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来做长期规划 、围绕国家“ 十五计划纲要 ”和WTO农业规范做中期规划 、围绕国家“ 十五计划纲要 ”做中期规划 、围绕农产品出口形势和城市居民食品消费的市场做短期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的最重要的原则是 (1)避免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周期性淘汰,只有产业安全得到了保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2)一定要坚持生态产业战略,建立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前提的信念,要放弃“ 只有大量消耗资源,才能获得大发展 ”和“ 先污染、后治理 ”的想法。其实,世界现代农业所采用的混合饲养型耕作制就是既保护了农业生态,又得到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县市乡镇长应该是总规划的组织者和主持者,社会、经济和科技专家只能是专家方面的主持人,规划过程首先是由县市乡镇长选择在产业化规划方面做出过成就的专家,最好是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方向具有判断力的科技战略家作为专家方面的主持人,然后再由该主持人组织各类专才和通才组成专家规划分组,县市乡镇长作为总规划的组织者在所辖的区域内选定拟主持和参与产业化项目的地方管理人员组成地方规划分组。专家分组和地方分组组成联合规划组,确定规划日程、进度、规划深度、成果形式,对于具体项目要做出建议书,规划内容要切实可行,避免出现“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千万要防止一个方案套万家的虚假规划。规划方案要在地方人大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评审,一经通过,要在上一级人大备案,交由地方政府执行,上一级人大和地方人大进行监督,换届上任的下届县市乡镇领导必须有充足理由才能重新规划,否则,只能对原规划作非方向性修改或按原规划执行,执行情况作为政绩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区域生态规划案例。
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把生态文明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曾经为许多县市乡镇做过规划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几个规划过的村镇还成了“全国生态文明试点”。
为了进行全国县市乡镇生态规划,在课题组下成立了北京生态源区域经济发展策划中心,该中心以生态文明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思想,多做利国利民、利土、利水的好事。课题组以其特殊的视角将多学科深层次的交叉研究成果汇聚于生态文明的跨世纪探索中,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依据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不同的农业适宜度和生态适宜度,创造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近十年来,课题组汇集的一批老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南征北战”,深入农村乡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起研讨、规划、设计方案,解决一些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难题,先后主持的规划有“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郑州垃圾无害化处理——有机复合肥项目”、“湖北省钟祥市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河南省太康县棉花高产及秸杆快速堆腐高效有机肥还田规模种植模式”、“山东省莱州市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建议”、“甘肃省徽县经济林保土致富建议”、“内蒙海拉尔草原生态旅游规划草案”、 “黑龙江阿城市西城工业开发区布局修改方案”、“山东省泰安市郊区省庄镇发展战略”、 “太康棉麻集团改革与发展规划”、“山东省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北京市平谷县大华山生态文明镇和生态产业基地规划”、“广西扶绥县上兼村生态文明村试点规划”等15个课题。尤其是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为该地区吸引资金近百亿。在农业方面,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组织的湖北省钟祥市规模效益农业模式,二是由大型工商业介入农业的河南省太康县工农联盟模式,三是走混合饲养型耕作之路、实现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北京大华山模式。
1.湖北省钟祥市规模效益农业模式
规模效益农业模式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依靠生态化科技进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形成最佳经济效益,多元社会效益和良好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集约农业新模式。提高农业效益,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生产工程,生活工程和生态工程,应从这“三生工程”着手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1)变分散农户经营为统一规划的集约经营,便于提高农机使用水平和生态化科技投入,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把原来割裂的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组合成一个整体系统,真正实现了农业的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自1993年实施规模效益农业建设以来,钟祥市的农业从榜上无名跃居全国第五位,农村人均收入从1992年的823元上升到1996年的2600元,为此被批准为全国规模效益农业试点市。(2)深入挖潜有效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生态资源,初步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稳定了农业效益。一是发展从庭院经济到乡镇企业的产业链,充分利用住宅资源;二是大搞四荒闲置资源开发,发展多种经营、发挥资源效益,做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使山地绿化率达到99.5%,森林覆盖率达到32%,这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农业资源,还有效地抗御了百年一遇的1996年度汉江水患。为此钟祥市已被批准第二批全国生态示范县。
2.河南省太康县工农联盟棉花规模种植高产模式
近两年来,棉花重点西移,并且出现了棉花调销难的问题,这首先致使一大批棉花经营企业亏损倒闭,其次挫伤了广大棉农的植棉积极性,如何使棉花经营企业走出困境同时又提高广大棉区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不至于使棉花生产大起大落,稳定住棉花产业的大势是摆在各级政府和棉花经营企业面前的艰巨任务。针对上述情况,为稳定太康县的棉花生产,课题组提出要建立一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工农联盟的棉花种植高产模式。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虽然解决了农民的生存问题,但是难以解决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因为没有规模难以见效益,如何把分散的农户经营变成规模经营是关键。大中型工商企业介入农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转机。一是将农户组织起来,统一规划、规模种植,由企业提供科技服务,进行市场营销,增加了农民的谈判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既保护了农民又壮大了企业;二是在众多国有企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又可帮助工业企业完成战略退却,将多余的职工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实行目前经济转轨形势下的工农联盟。
为了深化这种模式,太康棉麻集团公司本着治国先治土,治土先治水的精神,从农田基本建设着手,组织生产有机复合肥,致力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生产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既促进了生产,也确保棉农的生命安全;生产脱毒棉籽饲料,做到对棉花的综合利用。另外,还逐步完善旱涝保障体系,达到喷灌、喷药管道化,实现每50亩棉有1眼机井的目标。这种新的工农联盟,从生产关系上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调整,对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富棉农、富企业、富财政、解决剩余企业职工就业问题,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对于保障国家棉花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为此,1998年,太康棉麻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集团龙头企业。
(3)北京市平谷县大华山走混合饲养型耕作之路、实现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模式
针对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的现实,课题组提出我国农业结构调的根本在于发展生态产业,走混合饲养型耕作之路,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对现存的谷物大田耕作制进行大规模调整。课题组选定北京市1999年度经济结构调整十佳乡镇——大华山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规划,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建构与大华山生态资源相适宜的混合饲养型耕作制种养同步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开发技术,如果园种牧草、用牧草发展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其粪便可培肥地力,提高果品品质;开展生物防治,防止污染,生产绿色果品,同时通过果园种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蒸发量,增强土壤抗旱能力。力争在3~5年内形成以有机生态肥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品质的绿色食品安全种植产业链;以人工牧草饲料革命进行蛋白质转化的养殖加工产业链。充分利用全国生态示范区平谷县的生态财富和大华山区近百平方公里春桃秋枫构成的山水景观,大力开发旅游养生业,种养与旅游并举,发展生态产业,托起大华山经济腾飞。创建一个以混合饲养型耕作制为主,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益农业的现代农业模式。大华山镇位于北京市平谷县,为山地,降雨量为400~500毫米,属于半旱区,与西北部山区的地理环境相似,大华山的生态产业模式也可为西部开发提供有益借鉴,通过实践,力争使该模式对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有普遍的借鉴意义。2000年6月,全国人大农业委员会、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伦理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部门和院校所组成专家组,为大华山镇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镇和生态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新规划明确规定: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镇建设为目标,打进一步优化大桃产业结构,发展混合饲养型耕作制,拉起三条产业链,(1)立足大桃资源优势,以双A认证为手段,注册自己的大桃品牌,积极开展大桃深加工和大桃内外贸易,拉起精品大桃产业链。(2)以牧草种植为基础,以肉食品加工为龙头,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养殖,拉起畜牧养殖产业链。(3)以秀美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自然养生和桃园观赏等旅游项目,拉起生态旅游产业链。三条产业链的建成将使大华山镇的农业结构变为多产业互动互促,多链条良性循环的多元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宗超.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
[2] 黄顺基,刘宗超. 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9)
[3]
[4] 刘宗超.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大自然探索》,1995(1)
[5]
[6] 刘宗超. 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对策——罗浮山生态规划实践,
《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5(2)
[7] 刘宗超. 生态产业---21 世纪的主导产业,《县市乡镇长周刊》,2001.4.3
[8] 刘宗超, 黄顺基. 中国西部发展生态产业的理论探索,《科技导报》,2001(4)
[9] 刘宗超. 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产业战略,《经济消息报》,2001.1.4
[10] 刘宗超. 入世后中国农业极待解决的几个根本问题,《科技导报》,2000(6)
[11] 刘宗超. 中国农业的出路,《科学中国人》,2001(6)
[12] 刘宗超. 《从生态农业到规模效益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出版社,2000
[13] 刘宗超.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自然探索》,1996(3)
[14] 刘宗超生态规划文案:
1) 罗浮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
2) 钟祥市效益农业规划
3) 郑州市生或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规划
4) 河南省太康棉麻产业生态规划
5) 海拉尔草原生态旅游规划
6) 广西省扶绥县上兼村生态文明村规划
7) 北京大华山生态文明镇规划
8) 北京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平谷示范县生态草原规划
9) 北京花乡生态产业规划
10) 北京通州辛集村生态文明村规划
|